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鵠鳴山
- 拼音:hú míng shān
- 注音:ㄏㄨˊ ㄇㄧㄥˊ ㄕㄢ
-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魯傳》
引證解釋: 山名。即 鶴鳴山。在 四川省 崇慶縣 西北。鵠,通“ 鶴”。《三國志·魏志·張魯傳》:“祖父 陵 ,客蜀 ,學道 鵠鳴山 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
鶴鳴山之名,最早見於魏志,三國志稱鶴鳴山為鵠鳴山(鵠與鶴古通用)。因何得名,據查有三說:鶴鳴山山形似鶴 鶴鳴山山高秀爽,鶴之形狀全俱。紅岩大山為鶴尾所...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和江西以山為名龍虎山。四川省大邑縣鶴鳴鄉悅來鎮境內鶴鳴山又名鵠鳴山,山形似鶴,故名。...
再傳,西漢時成都崇州鶴鳴山(鵠鳴山)張道陵(又名張天師,道教創始人),雲遊天下,踏察穹窿地貌時,所見高山盆地地形地貌奇特,山頭多以平頂為主,而又層層疊疊,山脈...
《三國志·張魯傳》雲:“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
《三國志·魏志·張魯傳》:“﹝張魯﹞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晉 常璩 《華陽國志·漢中志》:...
漢順帝時至河洛入蜀,在四川大邑縣境內的鵠鳴山,(又稱鶴鳴山)結茅修煉。永和六年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創立道派,凡入道者納米五斗,故稱“...
項目所處的鶴鳴山又稱鵠鳴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是著名...
道教的最早流派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就誕生在四川大邑縣境內的鶴鳴山(一名鵠鳴山)。五斗米道初創時期(張陵及其子、孫張衡、張魯時期)的“指 (旨)教齋”、“...
張道陵(34—156),即張陵,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順帝漢安元年(142)在鵠鳴山(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創立道教,徒眾尊其為“天師”。其後世承襲道法,移居...
《三國志·張魯傳》和《後漢書·劉焉傳》中說:順帝時,張陵在四川鶴(鵠)鳴山中學道,“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稱為“五斗米道”。一...
5.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
傳說是沛國人張道陵客居蜀中時,在鵠鳴山學道,造作符書,教化百姓所為。張道陵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年嘆息“此無益於壽命”,於是學長生不老術,由於家貧...
漢順帝時攜弟子至鶴鳴山(一作鵠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青城山)修道。永和六年(141年),假託太上老君,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
《三國志·魏書八·張魯傳》:“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從此文的“造作...
張天師。名陵,字道陵,東漢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人,明帝時為江州令,棄官歸隱,於雲錦山(江西龍虎山)、嵩山等處修道,後人蜀於鶴鳴山(又名鵠鳴山),煉丹修長生...
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
鶴鳴山鶴鳴山又稱鵠鳴山,位於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餘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是著名...
魏志張魯傳雲:「祖父陵,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魯據漢中,以鬼道教民。其來學道者,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
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
東漢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曾任巴郡江州令的張陵在四川鵠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後世道教尊為天師道。道教繼承了巫教信鬼傳統,並融合黃老道而成,故《後漢書·劉焉傳...
第444章 問道鵠鳴山 第445章 儒道並重 第446章 天下為棋 第447章 命運 第448章 立功心切 第449章 高處不勝寒 第450章 陰陽 新書《百變國師》...
四川名勝鵠鳴山,為東漢期間道教祖師張道陵隱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號王青風的道士,是四川境內傳說的劍仙,我曾經上山尋訪他,多次以後,終於見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
因爾習定不出此山。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心腹諸治不損。有綿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能升刀焚火。鵠鳴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入水不溺。...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由張道陵創立於四川鶴鳴山(一作鵠鳴山,在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境內)。因要求入道者出信米五斗,故時稱“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張道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