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鴨額玉蟹
- 拉丁學名:Leucosia anatum (Herbst,1783)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目:十足目
- 亞目:爬行亞目
- 科:玉蟹科
- 亞科:玉蟹亞科
- 屬:玉蟹屬
- 分布區域:朝鮮,日本,澳大利亞,泰國,印度,斯里蘭卡,伊朗,波斯灣,紅海,廣東
- 編號:11504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標本採集地 1♂,南海(21°50′N,113°50′E),水深38m,底質粗砂,1959.03.17;1幼♂,南海(21°30′N,109°00′E),水深12m,底質粗中砂,1959.04.20;1♀,南微囑享海(21°30′N,112°30′E),水深39m,底質泥、粗砂,1960.04.10;1♀,福建(25°10′N,120°45′E),水深82m,底質砂泥,1985.07.05。
形態描述 頭胸甲呈斜方形,背棕己狼婆面近中部甚凹,表面光滑有光澤,分區不明顯,肝區隆起。額向前突出,猶如鴨嘴。額後具中央光滑脊,脊的兩側深凹,“頸”明顯。前側緣短於後側緣,呈波紋狀,具細顆粒,基部1/3處及後側緣末半部均有較大珠粒,後緣短、微彎,也有珠粒。肢上板發達,背面可見。
第3顎足外肢瘦長,抵達長節末端,外肢及長節邊緣有珠粒,表面粗糙,有細顆粒和小麻點。座節近內緣有細顆粒及小麻點,其餘光滑。雌性長節近內部基半部及座節近辯探勸訂訂內緣具一縱列密短毛,毛的外側具一光滑突起。
胸竇前端較寬短,竇底具一列細顆粒,前、後端各罪棕刪有1—2枚小顆粒,中部4枚較大。
螯足粗壯,長節圓柱形,邊緣具珠粒,近基半部外側有一小撮顆粒及5枚大珠粒,其餘大部分光滑。腕節小,略呈圓形,表面光滑。掌節呈長方形,近基部背面甚隆,外緣光滑,背、腹內緣各具一列珠粒,並延伸到不動指基部,兩指合攏時內緣有空隙,有2—3枚不明顯小齒。
步足短小,第1對最長,末對最短,各對長節呈圓柱形,腕節小,掌節寬而扁,指節呈披針狀。
雄性腹部分為5節(第3至第5節癒合):第1節很短,第2節只有一小點,癒合節中央凹,兩側隆起。第6節稍扁平,近基部具1齒痕。尾節鈍三角形,長寬相等。雌性腹部長卵圓形,分為4節,第3至第6節癒合:前兩節很小,癒合節的節線很不明顯,尾節鈍圓形,長稍大於寬。
雄性第1腹肢粗壯,有4個扭轉,末部外側有1個小突槓閥遙起,末端有1個幾丁質的針狀突起,末端彎向背面,突起的內側有1個扁圓形的小突起和長毛。
標本測量(mm) 頭胸甲長 頭胸甲寬
♂ 11.0 22.0
♂(幼) 20.8 17.0
♀ 28.0 24.0
♀ 27.2 24.0
酒精標本顏色 體呈黃褐色,頭廈元慨虹胸甲胃區兩側各具一縱列3個小白斑,被3個半圓環包圍,形如蝴蝶,胃、心區之間各具一條紋,心區兩側各具1大的桔黃色斑,中間為淡黃色,螯足兩指基半部及步足均有桔黃色斑帶。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福建、廣東、海南
國外分布:
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