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心理:為何我們總是害怕與逃避

鴕鳥心理:為何我們總是害怕與逃避

《鴕鳥心理:為何我們總是害怕與逃避》是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書籍,引進自美國NEW HARBINGER出版公司。譯者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郭曉薇。

陪伴讀者解決:在工作中畏縮藏拙,生怕嶄露頭角;渴望美好愛情,卻陷於“自殺式單身”;恐懼社交,面對生人時沉默又尷尬;害怕挑戰,深信“順其自然”法則;敏感脆弱,總能勸自己認慫妥協等問題。揭開自卑沮喪焦慮過度/逃避工作關係鬥爭虛榮不合群以及自我麻痹的面紗,步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自在地BE COOL, BE REAL。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鴕鳥心理:為何我們總是害怕與逃避
  • 作者:羅伯特·W. 費爾斯通(Robert W.Firestone) 、麗莎·費爾斯通(Lisa Firestone) 、喬伊絲·卡特里特 (Joyce Catlett) 
  • 譯者:郭曉薇、孫心茹
  •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232 頁
  • ISBN:9787122364210 
  • 類別:心理自助
  • 原作品:Conquer Your Critical Inner Voice 
  • 定價:59.8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自我指責讓我們害怕與逃避”描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自我批評和對自己有敵意的內部語言。這些聲音多在意識層面上出現,普遍存在於人群中。
第二部分“不再害怕與逃避”中的每一章都分別討論了在某個具體的領域,消極思維或自我批評的聲音是怎樣干擾人們達成目標的。這些章節描述了在日常生活的種種情境下內心的批評聲可能會告訴你什麼,也提供了一些指南和練習,幫助你學會對抗這些聲音,擺脫它對行為的控制。
第一章解釋了這些聲音從何而來—它們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在童年時期被強化的;這一章中我們還提供了日記記錄示範,它可以幫助讀者識別消極思維,並將之與更加現實的和自我關愛的觀點區分開來。
第二章描述了內心聲音如何削弱我們的自尊,如何讓我們為想像中的或真實的缺陷感到羞愧,如何通過引發內疚來限制我們的人生體驗;第二章也提供了一些建議和練習,幫助我們識別這些聲音,減輕負罪感和羞愧感。
第三章討論了造成工作低效的消極思維,解釋了為何許多人偏要做出不利於成功的行為,也提供了糾正這些行為、發展出良好工作習慣的建議。
第四章呈現了導致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產生苦惱的內心聲音,解釋了它如何以消磨真正的愛和親密為代價,維持一種愛的幻覺;同時也展示了在性和身體方面,人們是如何受到家庭、同伴和社會態度的傷害的。伴侶們可以通過練習來識別那些干擾親密關係的消極聲音,從而重新獲得親密感。
第五章揭示了隱藏在各種形式的自我挫敗行為之下的內心聲音,重點討論了與成癮行為相關的思維模式,並介紹了一些方法,使讀者可以識別和對抗誘發成癮行為的內心聲音。
第六章談論了抑鬱症的問題。在這一章中我們羅列了從輕微到嚴重的自我毀滅的念頭,輕微的僅僅限制了個人生活,嚴重的會使人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本章練習能夠幫助你識別導致抑鬱的想法和這些想法誘發的情緒,並且針對行為改變提出建議。
第七章可以讓父母們理解內心的批評聲在生命早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社會是如何不幸地在支持著兒童的這種消極思維方式。對於未來,沒有什麼比我們的孩子更重要。因此,本章給出指導和建議來幫助父母們以更正面、更有同情心的態度看待自己,對孩子的積極影響自然會隨之產生。
第八章描述了一段持續一生的自我發現之旅,對很多人來說,這段旅程開始於他們識別、挑戰和反抗內心的批評聲之時。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這次又要搞砸了”
我們對自己的兩種看法
友好的自我欣賞
糟糕的自我指責
自我指責影響我們看待自己和他人
苛責自己
攻擊他人
嘗試挑戰害怕與逃避
認識觸發事件
識別消極的外部批評
反對計畫與行動計畫
第二章 “我不配、我不行”
我們為何會感到羞恥和內疚
“我不配”
“我不行”
我們為何不願欣賞自己
消極的信念
美化父母和家庭
向羞恥和內疚宣戰
識別破壞性的想法
識別破壞性想法的遮羞布
第三章 在工作中展現出應有的實力方法
是什麼消磨了我們在職場中的上進心?
如果成功了,就再也沒有理由不被愛
成功不難,維持成功者的人設很難
別去爭,當心對手的報復
既然只是個軟柿子,理所當然要背鍋
沒有金剛鑽,就別給自己加戲
如果成就不被認可,又何必要努力
是什麼壓制了我們的創造力?
第四章 擁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方法
“如果情感真假難辨,不如給自己幻想的愛”
例行公事的互動
扮演家長或孩子
重塑童年的境況
既討厭自己又憤世嫉俗
如何獲得真誠的愛
袒露對自己的消極評價
珍視那些被愛人欣賞的特點
學著示弱
為關係設定目標
如何保有激情
關於性的兩種態度
誰影響了我們對性的態度
性也可能是有害的
增進親密
第五章 遠離依賴和成癮方法
人為何會成癮
感覺糟糕和麻痹痛苦的惡性循環
尋找逃避折磨的合理藉口
如何避免成癮行為
關注糾結時的想法和感受
識別誘因事件
體驗被壓抑的需要和願望
大膽追求所想
第六章 不被抑鬱困擾方法
你抑鬱過嗎
抑鬱是什麼感覺
不只是悲傷
抑鬱從何而來
幼時父母對我們的不滿與攻擊
年長後我們對自己的嫌棄與貶低
如何與抑鬱作鬥爭
識別自暴自棄的想法
識別自我孤立的想法
挑戰抑鬱的步驟
第七章 做足夠好的父母方法
長大後,我就會成為你嗎?
“時時刻刻的無條件之愛”本就是個神話
給父母的養育建議
免除不必要的規則
做正面的角色榜樣
獎勵而不是懲罰
避免體罰
避免使用評判的態度
允許孩子愛我們
第八章 開啟不害怕、不逃避的美好生活
萬能的“美好生活公式”存在嗎?
“萬能的”美好生活公式
認識到害怕改變是正常的
認識到痛苦是真實存在的
接受父母不是完美的
擺脫防禦行為
積極找尋人生意義
認識友誼的價值
“萬能的”美好愛情錦囊
非防禦性和開放性
誠實和正直
尊重對方的邊界、價值觀、目標和興趣
肌膚相親和性慾
共情和理解
不控制、不操縱、不威脅
“萬能的”美好感受源泉
更慷慨地表達善意
體會每一分鐘的珍貴

作者簡介

羅伯特·費爾斯通(Robert Firestone)親密與家庭關係問題專家、權威心理諮詢師、暢銷書作家、聲音療法創始人。
麗莎·費爾斯通(Lisa Firestone)心理治療師、格倫登協會課程和教育負責人、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師。
伊斯·卡特利特(Joyce Catlett)格倫登協會37部紀錄片的講師、作者和聯合製片人,“關愛兒童父母教育計畫”制定者、教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