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麓境,坐落於縣城東門外,殿內供奉張公法主聖君。
鳳麓境介紹,鳳麓境供奉由來,
鳳麓境介紹
始建於明末清初,民國時期毀於兵燹,20世紀40年代末重建,1989年信眾又集資重修。現存建築為石木結構,坐東朝西。主殿前有祭拜亭、金亭、戲台,左側有祭祀廣場,總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主殿門聯:“法主威靈安邑境;聖君顯赫護黎民。”亭柱聯:“背負鳳山對峨峰;面朝藍水通江海。”據傳民國時期,集美學村校長、鄉賢葉采真回鄉省親時路過此地,因天氣炎熱,就在鳳麓境小憇。葉看到該廟背負鳳山,面臨晉江西溪,景致尤佳,曾欣然為該廟題寫一聯。現存楹聯為1989年重修時,由鳳城學人吳圭章所作,由縣內書法名家陳金用書。
鳳麓境供奉由來
鳳麓境供奉的張公法主聖君是從官橋鐵峰山碧水岩分爐而來,而碧水岩又是德化石牛山石壺殿的分爐。 鳳麓境自建廟以來,長年香火不斷。民間相傳,境內外信眾凡有疑難雜症,到廟求醫問藥,異常靈驗。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日為鳳麓境“進香日”。該廟歷來有四個請香處,一是清水岩,二是閬苑岩,三是汾洐廟,四是碧水岩。鳳麓境迎香巡遊的路線歷來與安溪城隍爺出巡的路線一樣,出東門,進西門,還要到舊縣衙“留香”。據傳,清代有位縣太爺的母親久病不愈,縣太爺求於鳳麓境法主聖君,得指點良藥,治癒母病,遂感銘於心。此後凡法主聖君進香巡遊,縣太爺必在縣衙院內的玉蘭花樹下虔誠地擺上珍饈果品迎候。巡遊隊伍繞縣衙大院一周后回到東門外,此習俗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前。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是鳳麓境的法主公生辰紀念日,境內信眾均舉行慶誕儀式。是日,家家戶戶都早早地擺上一桌豐盛的果品牲禮,執掌佛事的“佛頭”還從泉州、廈門、漳州等地請來劇團唱大戲,許多信眾也踴躍捐戲或電影叩謝法主恩德,時常接連演上二三十個晚上,引得十里八鄉的百姓前來觀看,既解除了農忙的疲勞,又豐富了農村業餘文化生活。
鳳麓境每年執掌佛事的“佛頭”有四位,規定每位成年男子一輩子只能做一次,由鄉民報名抽籤產生,競爭異常激烈。每年報名有幾十位、上百位,有的人因一生都沒有抽中而無機緣做上一回“佛頭”,視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