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頭鸊鷉

鳳頭鸊鷉

鳳頭鸊鷉(學名:Podiceps cristatus):體長為50厘米以上,體重為0.5-1千克。前額和頭頂部黑褐色,枕部兩側的羽毛往後延伸,分別形成束羽冠。腳的位置幾乎處於身體末端,尾羽短而不顯,趾側有瓣蹼。瓣蹼十分發達,除了適於游水之外,在陸地上幾乎是寸步難移的。

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在既是開闊水面又長有蘆葦水草的湖泊中,極善水性,它們時常把頭部朝下沒進水裡,接著完成一個前滾翻動作,然後在水下作一段高速度潛泳,再在遠處露頭冒出水面。建造浮巢,建築材料是水生植物的葉子,能隨同水位上漲而漂起,不但不會往巢里滲水,還可以因為濕草發酵產生熱量,有助於鳥蛋的孵化,使性喜貪玩的親鳥在孵卵期間也能忙中偷閒,到巢外去嬉耍片刻。吃昆蟲、昆蟲幼蟲、蝦、喇咕、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鳳頭鸊鷉是一種游禽。也是體形最大的一種鸊鷉,雄鳥和雌鳥比較相似,有鴨子一樣大小,嘴又長又尖,從嘴角到眼睛還長著一條黑線。它的脖子很長,向上方直立著,通常與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勢。
夏羽前額至頭頂黑色。頭頂兩側羽毛延長,形成兩束黑色長形冠羽位於頭頂後部。黑色冠羽兩側經耳區到喉部有由長形飾羽形成的環狀皺領。其基部棕栗色,端部黑色。其餘頭側、臉和頦部白色。後頸、背、腰及內側肩羽黑褐色,外側肩羽、翼緣覆羽和翼上小覆羽白色,初級飛羽和三級飛羽亦為黑褐色,初級飛羽內側先端白色;次級飛羽亦為白色。前頸、胸、腹和其餘下體白色,兩脅和胸側栗褐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上體羽色較暗,頭頂冠羽短而不明顯,皺領消失。
虹膜橙紅色,嘴黑褐色(冬季紅色),基部紅色,尖端蒼白色,跗跖內側黃綠色,外側橄欖綠色。
嘴形直,細而側扁,端部很尖;鼻孔透開,位置靠近嘴的基部;眼先(即眼睛前面的部位)裸露,頸部較為細長,翅膀短小,具有12枚初級飛羽,但第一枚退化,次級飛羽則缺少第五枚。尾巴更短,僅剩有幾根柔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隻腳的位置在身體的後部,靠近臀部,跗跖側扁,適於潛水生活;四個腳趾上都有寬闊的像花瓣一樣的腳蹼。爪鈍而寬闊,呈指甲狀,中趾的內緣呈鋸齒狀,後趾短小,位置比其他各趾為高,或者缺如。身體上的羽毛短而稠密,具有抗濕性,不透水;具有副羽,尾脂腺也被羽。消化道中缺少盲腸;雛鳥為早成性鳥。
大小量度:體重♂650-1000g,♀425-950g;體長♂520-580mm,♀450-546mm;嘴峰♂50-53mm,♀38-50mm;翅♂180-197mm,♀165-190mm;尾♂40-48mm,♀36-46mm;跗蹠♂61-64mm,♀51-6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平原、湖泊、江河、水塘、水庫和沼澤地帶,尤其喜歡富有挺水植物和魚類的大小湖泊和水塘,也出現在山區湖泊和水塘。冬季則多棲息在沿海海灣、河口、大的內陸湖泊,水流乾穩的河流和沿海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遷徙

春季最早遷到東北繁殖地的時間在3月中下旬,大量出現在7月中旬至4月末。秋季遷離繁殖地的時間在10月中旬,亦有遲至11月初才遷走。遷徙時常成對或成小群。

習性

常成對和成小群活動。多活動在開闊的水而。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向上伸得很直,和水面保持垂直姿式。活動時頻頻潛水,每次潛水時間多在20-30秒。最長可在水下停留50秒左右。飛行較快,兩翅鼓動有力,但在地上行走困難。

食性

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昆蟲、昆蟲幼蟲、蝦、喇咕、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 、亞美尼亞 、澳大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喬治亞、德國、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肯亞、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他、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紐西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聖馬利諾、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尚比亞、辛巴威。產地不確定:直布羅陀。
旅鳥蒲隆地、法羅群島、甘比亞、冰島、印度尼西亞、賴索托、馬里、奈及利亞、阿曼、塞內加爾、史瓦濟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鳳頭鸊鷉分布圖鳳頭鸊鷉分布圖

中國

主要繁殖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甘肅、寧夏、青海和西藏等省和自治區,越冬時則經過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省,遷往西藏南部、雲南、四川、安徽,以及長江以南、東南沿海和台灣島等廣大地區,有一部分鳳頭鸊鷉也在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和東部沿海一帶越冬。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距明水面不遠的蘆葦叢和水草叢中。成對分散營巢或成小群在一起營巢,巢屬於浮巢,飄浮在水面。通常彎折部分蘆葦或水草作巢基,再用蘆葦和水草堆集而成。巢為圓台狀態,似一截頂圓錐體。頂部稍為凹陷。巢上部外徑為26-30厘米,內徑20-28厘米,下部直徑60-69厘米,巢高52-62厘米;巢露出水面部分5-9厘米,巢深3-4厘米;5月中旬至5月末產卵。每窩通常產卵7-5枚。大小為31.5-36.5×5l.5-55.0毫米,平均為34.3×53.4毫米。重量為30-33.5克,平均為32.2克。卵剛產出時為純白色,孵化以後逐漸變為污白色。卵的形狀為橢圓形。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雛鳥早成性。孵化出來不久即能下水游泳和藏匿。

亞種分化

  1. 鳳頭鸊鷉指名亞種(學名:Podiceps cristatus cristatus):分布於古北區,冬天在沿海地區,主要是在南部地區。
  2. 鳳頭鸊鷉非洲亞種(學名:Podiceps cristatus infuscatus):分布於非洲東部、南部和中西部。
  3. 鳳頭鸊鷉澳洲亞種(學名:Podiceps cristatus australis):分布於澳大利亞的西南部和東南部,塔斯馬尼亞,紐西蘭南島。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