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林關
- 詞條性質:古代地名
- 出處:《三國演義》
- 相關人物:孫堅、黃祖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觀音閣,鳳凰池,歷史事件,鳳林關之役,《三國志》相關記載,《襄陽府志》相關記載,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關於鳳林關的確切方位,目前記載並不統一。有說在城南 3里,有說“距城七里”;也有資料說在峴首山下、觀音閣附近的。《三國演義》中也沒直接使用“鳳林關”三字。有學者認為,鳳林關應是峴首山與觀音閣之間的狹長地帶,此說也得到眾多文史研究者認同。
觀音閣
從峴首山下來,沿207國道步行至觀音閣,不到2里的路程,中間是襄城區觀音閣村地界,兩邊大多是兩層樓的民房。至習家池路口,地勢漸高。再往東就是觀音閣入口。只見兩棟民房之間,豎有一塊大牌子,寫著“襄樊旅遊勝地——觀音閣。由於風雨侵蝕,廣告牌已殘破不堪。
觀音閣又名鳳林禪寺,始建於東晉時期。相傳,當年有僧人用船載金銀等物順漢江而下,在此遇險船覆金沉。沉船處有鳳凰騰飛沖天而去,僧人大驚,決定不再南行,並在此建寺修行,名為鳳林寺。後又傳說,有南海觀世音大菩薩仙遊來此修煉傳經,於是此寺又稱觀音閣。
登上觀音閣東面的天王殿舉目眺望,南面直至宜城,是漢末聞名遐邇的冠蓋里;北面是峴首山;東南是悠悠漢水,遠處是巍巍鹿門。在這樣一個視野開闊、景色怡人的地方,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宋之問等都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
鳳凰池
觀音閣下面是著名的鳳凰池,池的東面是“副總戎來將軍去思碑”,此碑是為紀念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的功臣來 的。碑的下面原是鳳凰灘,崔家營水電樞紐工程竣工蓄水後已被淹沒。在觀音閣北面不遠處,是一個“三水”交匯的地方,一是從習家池出來的白馬泉,二是襄水(即南渠),二者又在此注入漢江。據文史愛好者考證,白馬泉的南面為澗南園,乃孟浩然的故居所在。為此,這一帶的歷史文化遺蹟尤為密集。
沿途返回至峴首山時,再看鳳林關,不禁遙想當年,一面是茫茫漢水,一面是茂密山林,中間則坡陡崖峭,於此處設伏兵,自然可以“一夫當關”,孫堅在此被擊斃實屬必然。據研究者稱,《三國演義》中記錄的三國時期發生在鳳林關一帶的大小戰爭約十餘次,以擊斃孫堅一戰最為著名。
歷史事件
鳳林關之役
《三國志》相關記載
而《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記載了時間且較為詳細:“初平三年,(袁)術使(孫)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黃祖)祖軍士所射殺。”宋代裴松之為此文作注時引《典略》曰:“堅悉其眾攻表,表閉門,夜遣將黃祖潛出發兵。祖將兵欲還,堅逆與戰。祖敗走,竄峴山中。堅乘勝夜追祖,祖部兵從竹木間暗射堅,殺之。”又引《英雄記》云:“劉表將呂公將兵緣山向堅,堅輕騎尋山討公。公兵下石,中堅頭,應時腦出物故”,豐富了孫堅之死的資料。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記載類似,但把時間提前了一年。
《襄陽府志》相關記載
不過,有關鳳林關的具體地點,正史只是言明在峴山,《三國演義》亦從之。地方志書也提供了不同的方位。乾隆《襄陽府志》卷四山川“峴首”條:《三國志》孫堅圍襄陽,單騎登峴山,為黃祖軍士射殺在是山。蓋堅之單騎登山,欲觀城中形勢,以定攻取之策耳。而同治《襄陽縣誌》記載:“鳳林關距城七里,在鳳凰山南麓,為鳳林渡,昔劉景升設伏斃孫堅於此。”一南一北,似有矛盾。地方志書成書於清代,當以前代史志或民間傳說為據,故有牴牾之語。但那場大戰,在峴首、鳳林之間的狹長地帶展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