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尾蕨假尾孢

鳳尾蕨假尾孢,斑點葉兩面生,近圓形,直徑 1.0-3.0 mm,常多斑癒合,葉面斑點中央淺褐色,邊緣暗 褐色,葉背斑點淺褐色。

基本信息
編號
8707
拉丁綱名

中文綱名

拉丁目名

中文目名

拉丁科名

中文科名

拉丁名
Pseudocercospora pteridis
中文名
鳳尾蕨假尾孢
定名人
(Siem.) Guo & Liu
參考文獻
Acta Mycol. Sinica 11: 298, 1992; Guo & Hsieh, The Genus Pseudocercospora in China. p. 258. 1995.
採集地

形態描述
子實體著生在葉的正背兩面,但主要生於葉背面。次生菌絲體表生: 菌絲從氣孔伸出或從分生孢子梗頂端產生,近無色,分枝,具隔膜,寬1.5-2.5μm。子座無、 僅由少數青黃色球形細胞組成或小,球形,氣孔下生,青黃褐色,直徑 15.0-30.0μm。分生孢子梗緊密簇生在子座上、少數本從氣孔伸出或作為側生分枝單生 於表生菌絲上,淺青黃色至淺青黃褐色,上部色澤較淺,寬度不規則,直立、彎曲至扭 曲,分枝,曲膝狀,具齒突,常從頂端直接形成菌絲或有時從未脫落的分生孢子上直接 萌發形成菌絲,頂部圓錐形,0-7個隔膜,10.0-70.0×2.5-4.0μm。分生孢子圓柱形至 倒棍棒形,近無色,直立或彎曲,頂部近尖細至鈍,基部倒圓錐形平截至近平截,具不 明顯地多個隔膜,40.0-124.0×2.0-4.0μm。
討論
Siemaszko(1923)描述鳳尾蕨尾孢 Cercospora pteridis Siem. 的分生孢子梗 30.0-100.0×6.0-7.0μm,分生孢子40.0-140.0×5.5-6.0μm,而 Fragosa(1927)的量度 則為:分生孢子梗70.0μm×9.0μm,分生孢子30.0-75.0×5.0-8.0μm。Chupp未看到Siemszko 和 Fragosa的標本,他描述自 Pteris aqualina L. 和Pteris sp. 上的分生孢子梗為 30.0- 80.0×3.0-5.0μm,分生孢子 40.0-210.0×2.0-4.0μm。本菌寄生在長葉甘草蕨 Pteris vittata L. 上,除分生孢子稍短外,與 Chupp的描述非常相似,而較Siemaszko和Fragosa描述的分生孢子 梗和分生孢子均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