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崗村,位於西鄉街道南部,距離西鄉街道辦事處約2.5千米。面積約2.5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鐵崗村、莊邊村、臣田村。 世居村民為客家民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凰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
建制沿革,民系方言,人口民族,歷史文化,建築,傳統技藝,地方傳說,地方特產,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地方事件,
建制沿革
該村始建於清朝,因為當年港英政府禁止砍伐香港樹木,導致原居住在香港新界蓮麻坑村的張氏族人遷至此地,民國初年張姓、黎姓、鄧姓等陸續從龍華陽台山遷移至此,逐漸形成村落。傳說古時在村子後面的山上有一隻五彩斑斕的鳥,形似鳳凰,故取名鳳凰崗村。曾用名新臣田村。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西鄉、上川、八合、固戍、黃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一區新西鄉;1958年10月,屬超英公社;1960年,屬西鄉公社新西大隊;1975年,屬西鄉公社鳳崗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西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西鄉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西鄉區鳳崗鄉;1985年4月,屬新安鎮鳳崗管理區;1986年10月,屬新安鎮鳳凰崗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新安鎮;1994年1月,屬西鄉鎮鳳凰崗行政村;2004年7月,屬西鄉街道鳳凰崗社區。
民系方言
人口民族
村民主要為黃、張、黎、鄧、陳等姓。
2015年末,戶籍人口1700人,其中男性805人,女性895人;80歲以上33人,最年長者95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4.5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
歷史文化
建築
當地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僅存7座,大多為民國後期建立的磚木瓦房,因年久失修,房屋破舊不堪,且處於其他村民自建高房中間,環境較差。現已無當地村民居住。
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僅有2座碉樓,均修建於民國初期。一座碉樓處於鬧市之中,周邊村民自建樓房林立。碉樓高10米,3層、三合土結構,平面正方形,邊長5米,牆體厚度0.8米,窗戶開口小,外設鐵板窗門、內有鐵棚和窗扇。碉樓上部的四角建有燕子窩,調樓各層牆上均有射擊孔。
另一座碉樓為黎氏碉樓、高15米,5層,平面呈正方形,邊長5米,窗戶開口小,外設鐵板窗門,內有鐵柵和窗扇,牆上開設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
傳統技藝
鳳凰崗村民的傳統技藝為客家麒麟舞,始於民國初期。原來主要是過年時“拜家門”,是春節期間重要的喜慶活動。春節期間的重要喜慶活動還有麒麟遊花園和長棍等武術表演。“張東舞麒麟”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傳說
鳳凰崗村有“七夕”可見七仙女的傳說。
地方特產
經濟
傳統經濟為農業,種植水稻。改革開放後,發展“三來一補”企業,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濟發展迅速。村集體股份公司主要經營廠房出租、房屋出租、物業管理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金融投資等。
交通運輸
前進二路、寶田一路經過該村。
社會事業
20世紀80年代末實現“三通”(自來水、電、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鳳凰崗村有國小2所,分別為鳳崗國小和龍山學校,2015年共有51個班,2663名學生,196名教職工;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近1000人,教職工30人。自2000年以來,鳳凰崗村注重村民休閒娛樂活動,建起了籃球場、多個社區小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圖書館(藏書上萬冊)。同時,平巒山公園的建立,也成為鳳凰崗村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
地方事件
1995年、該村被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廣東省文明村。
2012年10月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衛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