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台(山東省濟寧市鳳凰台)

鳳凰台(山東省濟寧市鳳凰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鳳凰台位於京杭運河東側,濟寧城西5里任城區南張街道鳳凰台村南。遠望,崇台巍然,草木蔥蘢。“鳳台夕照”素稱濟寧八景之一,引得古今墨客騷人,時來登臨,賦詩題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凰台
  • 門票價格:免費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張街道
歷史傳說,遺址簡介,鳳凰台植物園,

歷史傳說

據傳,北宋初年,興修水利,於此開挖趙王河,該地正當河道拐彎處,於是積土成台。後河道淤塞,因地勢低洼,土台四周長年環水。台上嵩草野花,錯雜叢生,渲染出一片秀麗風景,被人稱作“風花台”。自此鄉民們在台上遍植樹木,歷年經久,樹木蘩茂。南宋時,有一道士在此建寺居住,常見有珍禽,羽毛絢麗,棲止於此,疑為鳳凰。於是各地募捐集資,大興土木,重新修建台基,分上下兩層,以磚石構築,共砌台階38級。台上建寺院,房舍十餘間,大殿名曰“觀音堂”。堂上塑觀音神像,並作上等檀木精雕鳳凰一隻,置於殿內(現存北京博物館)。自此,“風花台”被人們稱作“鳳凰台”。後來,在台上——“觀音堂”寺院的北側,又建戲樓一座,石砌台階27級,與大殿勾連對稱。兩座建築,重檐雙脊,上覆琉璃彩瓦。殿角四起,檐牙高啄,雕梁畫柱,放目仰望,巍巍峨峨,輝煌壯觀。院內,浮雕滾龍石碑羅列;院外,古柏蒼松森森。台上台下,廟內廟外,肅穆莊嚴。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南巡時,途經此台,曾駐蹕於此,為勝景所動,即興吟得《鳳凰台》七律一首:
鳳凰台
濟寧鳳凰台
  台高數仞鳳凰來,身入雲天石磴開。 嵐氣擁時平殿角,煙波闊處絕塵埃。
西連山勢窗飛翠,南聽漁歌月滿懷。 莫負憑欄霄漢伴,湖光山色任徘徊。
遺憾的是,十年動亂期間,鳳凰台也沒能逃脫厄運,樹木被伐盡,殿堂與戲樓被拆散砸毀,古貌蕩然無存。幸運的是,鳳凰台這一古蹟地名,卻相沿流傳下來。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一勝跡,將鳳凰台南的一個小村,更名為鳳凰台村。

遺址簡介

鳳凰台遺址位於任城區南張鎮鳳凰台村,以遺址命名為村名,是以商代為主的典型遺址。整個遺址為台形高地,高出地表10多米,底部直徑為80米,頂部較開闊,直徑40米,分上、中、下三層,底寬上窄逐層遞減,北有石階可至頂端,周圍皆用磚石壘砌而成,西南亦有石階曲徑而上可通頂部。北宋時,開鑿趙王河時,該地正處河道轉彎處,又復加高。
因台三面環水,荇蓼野花叢生,風景宜人,起名“風花台”。後人們在台上植松柏,林木蔥鬱。到南宋時有道士在此建寺居住,常有珍禽異鳥栖息林中,意為鳳凰,改名鳳凰台。至明清年代大興土木,修整有序。總體建築似展翅欲飛的祥鳳。結構以舊時“三綱”、“三光”、“五行”、“兩儀”、“四象”、“八卦”而建造。台上建有觀音大殿,重檐雙脊,覆於琉瓦,殿宇二十四間,僧舍十餘間。寺院內有明、清雕龍石碑十餘塊,供有檀木精雕祥鳳一隻,兩廡塑有彩色神像。台北對面18米處,建有戲樓一座。建國前,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周圍民眾敲鑼打鼓都來“朝鳳”,農曆二月十九至二十一日3天香火大會。1964年殿宇拆毀,磚瓦石碑改建學校。1973年文物普查時,通過斷崖剖面可見商周文化層,內涵遺物比較豐富。1985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領隊培訓班在此進行了實地考古發掘,出土近300件文物,現存於省考古所內。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台植物園

山東濟寧鳳凰台植物科普公園項目項目位於運河新城北部核心區,設計綠化36萬㎡,融入鳳凰文化元素,布局“一水、三山、一環、一閣、一島、十三個專類園”等功能板塊,引種各類植物達806種。項目填補了西部城區缺乏大型公園綠地空白,昭示著一座生態開放、充滿活力的運河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