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建築群

鳳凰古建築群

鳳凰山古建築群位於秭歸縣茅坪鎮。因興建三峽大壩,1990年將屈原祠等古建築遷建於茅坪鳳凰山。鳳凰山古建築群占地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分三大區域布局,屈原祠區、古民居、廟祠區及古橋樑、石刻、城門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凰山古建築群
  • 館藏地點:湖北省秭歸縣
  • 所屬年代:清
基本信息,簡介,景點,

基本信息

名稱:鳳凰古建築群
編 號:6-0667-3-370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時代:清
類型:古建築
所 在 地:湖北省秭歸縣

簡介

鳳凰山古建築群位於秭歸縣茅坪鎮。因興建三峽大壩,1990年將屈原祠等古建築遷建於茅坪鳳凰山。鳳凰山古建築群占地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分三大區域布局,屈原祠區、古民居、廟祠區及古橋樑、石刻、城門區。

景點

屈原祠,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西南部的屈原紀念景區。原名清烈公祠。建築面積2870平方米。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始建、元、明、清歷次維修。1976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遷址並更名為“屈原祠”。中軸對稱布局,保存有山門、配房、大殿、屈原銅像、東西碑廊、屈原紀念館及屈原墓等建築。
屈原故里牌坊,位於鳳凰山古建筑西南部的屈原紀念景區。清代建築,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木構牌坊。高約7米,面闊5.2米,明間2.7米,次間1.25米。花崗岩基石,明間方柱,邊長0.32米,次間圓柱,徑0.28米,柱前後有抱鼓石。灰筒瓦屋面。
江瀆廟,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東部的廟祠區。又名楊泗廟。始建於北宋,屢毀屢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堂、廂房和正廳。通面闊21.9米,通進深39.2米。
水府廟,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東中的廟祠區。又名鎮江王爺廟、紫雲宮。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兩進四合院式布局,有前、中、後殿及偏 殿。通面闊12.51米,通進深24.92米。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中殿抬梁式構架,後殿全磚牆砌築。
紫光閣,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東部的廟祠區。又名玉皇閣。清代建築,為歇山頂三滴水樓閣式,平面方形,建築面積65平方米。建築立於一石台基上,灰筒板瓦屋面,將四周封砌,僅在南面開一拱門。
王氏宗祠,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通面闊15.1米,通進深22.4米。兩進四合院式布局,有門廳、廳屋、堂屋和左右廂房。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中部抬梁式構架,兩山磚牆承重。門廳後壁為木板檻牆,廳堂明間為過廳,與堂屋明間前部均為六抹頭隔扇門。
杜氏祠堂,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通面闊13.3米,通進深17.75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門廳、堂屋各三間,廂房各一間。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磚牆承重。門廳內上方有燕子樓,六柱五間七樓牌坊式貼面大門。
鄭書祥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通面闊12.7米,通進深16.3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門廳、廂房和正屋。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構架。分上、下兩層,上層內廊巡迴相通,下層門廳後壁及廂房、正屋前壁為木板牆。
鄭啟光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通面闊13.45米,通進深17.85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門廳、側房和正屋。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構架。側屋分兩層,設廊。
鄭韶年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通面闊16.46米,通進深21.8米。兩進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廳、堂屋和左、右廂房。前、後兩進天井院以牆分隔。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除前廳明間為抬梁式構架、廂房各一間為磚牆承重外均為穿斗式構架。門廳設雙柱單間樓牌坊式門。
劉正林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平面呈不則長方形,有門樓、正屋。雙柱單間層廡殿頂門樓,面闊3.25米;正屋面闊三間15.34米,進深三間7.66米,單檐硬山頂全磚結構,設五花封火山牆。
鄭萬琅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面闊三間13米,通進深12米。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廳、正屋和廂房。前廳進一深一間5.4米,分上下兩層,抬梁式構架,仿木結構牌樓式門、窗。單檐硬山灰瓦頂,設五花封火山牆。
三老爺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占地面積305平方米。並排兩個單體建築。東屋面闊三間9.2米,進深三間6.64米;西屋面闊三間12.68米,進深三間6.64米。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設五花封火山牆。
彭樹元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民居區。清代建築,占地面積225平方米。有東、西兩個小院。西院為四合院式,前廳、正屋均面闊三間14.6米,進深三間6米,抬梁式構架;東院由站樓和正屋組成,門樓面闊一間3.6米,進深1.8米,墀頭前伸1米,正屋面闊三間7.8米,進深三間6米,全磚結構。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設封火山牆。
鄧永清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共四棟。平面呈長方形布局,主體為四合院式,有前堂、正屋和左右廂房,或在其左側加蓋偏 房。通面闊14-21米,通進深約1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
游縣長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占地面積288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有門廳、正房和廂房。門廳、正房均面闊三間12.2米,分別進深一間5.2米、二間9米。單檐硬山灰瓦頂,門廳抬梁式構架,正屋直接由磚牆承重,上層設閣樓。
鄭萬瞻老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清代建築,原為三路兩進四合院式布局,通面闊35.1米,通進深37.7米,各有門廳、前堂、正屋和廂房。現僅中路第一進四合院保存較好。門廳、前堂均面闊三間12.2米,分別進深6.3米,7.83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五花封火牆。
惠濟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南部的綠化區。清代建築,東西向跨一無名小溪。單孔石拱橋,平面呈曲尺形,分三段,分別長2.7米、1.95米、3.4米,寬2.4米,孔跨2.7米。半圓形拱券,券石縱聯砌置,單券單伏,橋面兩側設石護欄。
江瀆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東部的廟祠區。清代建築,東西向跨一無名小溪。半圓拱單孔石拱橋,長5.3米,寬2.6米,孔跨3米。券石縱聯砌置,單券單伏,北券臉石楷書“屈子橋”。
千善橋,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東西向跨一無名小溪。半圓拱單孔石拱橋,長6.6米,寬2.7米,孔跨3.4米。券石縱聯砌置,單券單伏。
迎和門,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北部的入口區。清代建築,拱券城門洞。寬3.1米,高6.35米,深6.3米。條磚發券,三券三伏,縱列砌置,砂岩砌築金剛牆,門及門樓、城垛均不存。
景聖門,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東部的廟祠區。清代建築,是古歸州城的南門。城門洞為拱券結構,條磚發券。金剛牆為大圬紅砂岩石砌築,券磚縱列砌置,城台上還保留有菱角牙子,城門及門樓不存。
新灘古井,位於鳳凰山古建築群中部的民居區。建於清代,採用平行箱式構造。用花崗岩石圍合壘,平面寬2.3米、深2.4米、高2.6米,蓄水深0.7米。井周圍用石塊壘砌,井前是石板鋪墁的小道,井口外是一條石台階,兩旁立有石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