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茲衡山之戰

鳩茲衡山之戰,出自《左傳》

《左傳》的這段記載:魯襄公三年(前750年)“春,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克鳩茲,至於衡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鳩茲衡山之戰
  • 詞性:名詞
  • 出處:《左傳》
  • 記載:襄公三年(前750年)
鳩茲衡山之戰出處
鳩茲衡山之戰經過
襄公三年在吳稱壽夢十六年,在楚稱共王二十一年。這期間,南方的吳、楚兩國國力大增。北方的各諸侯國“懼楚”,吳國不買帳,不時攻打楚國,使得楚國的將軍公子重、公子反曾“一歲七奔命”。吳國如此善戰的原因在於楚國的叛臣屈巫的長期調教。屈巫原為楚國申縣(今河南南陽)縣尹,人稱“申公巫臣”。楚共王七年(前584年),楚國的子重、子反怨恨屈巫而殺了他的同宗族子閻、子盪全家。出使晉國的屈巫決心報復,於是來到吳國,讓自己的兒子當了吳國接待國賓的外交大臣,自己則親自教吳國軍人射箭、駕車、演習戰陣,勸之攻楚。楚國連吃敗仗,共王十分生氣,特派楚莊王之弟,時任令尹的子重在公元前570年“帥帥伐吳”,鳩茲之戰由此開始。據《左傳·襄公三年》載:子重“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300個車士和3000個步兵攻克了鳩茲邑,進軍到當塗橫山。未料吳軍伏兵攔腰一擊,活捉了將軍鄧廖,楚軍“其能免者,組甲八十,被練三百而已。”由此可見,損失十分慘重。
子重歸國後,向共王報告伐吳大勝,慶功酒連喝了三天。未料到,吳國乘勝伐楚,攻下了楚國的良邑———駕,即今之無為縣。楚國人開始反思,有人認為“子重於是役也,所獲不如所亡”,紛紛責備令尹(即後日的宰相———注者)子重。子重鬱鬱寡歡,最後得了精神病而死。
鳩茲衡山之戰意義
此戰對蕪湖而言,其意義使鳩茲邑首先出現在先秦史籍上;它的另外一個意義,如同《匯篆》所說:“吳、楚,爭強自此始。”由此可說,鳩茲之戰是吳、楚爭強第一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