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鱟蟲體表深灰綠色,背殼呈橢圓形,腹部細長,柔軟靈活。長尾巴成叉狀。體長大約有100 mm,共分成約40節,還有些葉子一樣的附屬肢體。有些肢體多達70多對。因為它有三隻眼睛,兩側黑色的
複眼,還有中間一隻白色感光的眼睛;另外恐龍蝦是因為它經過了恐龍時期沒有絕跡,名稱因此而來。
歷史記載
鱟蟲是典型的
水底棲居動物,主要食有機體的碎屑,或者捕捉小的水生物和它們的幼蟲。鱟蟲的卵有很強的生命力,不怕乾旱,池塘水和湖水乾枯許多年以後它們的卵還會存活,等有水時還會孵化出來。它的卵屬於
休眠卵,可在地下休眠1-25年不等,當條件適宜的時候,便會終止休眠,幼蟲
破殼而出。可以孤雌繁殖
鱟蟲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二疊紀,比恐龍還要久遠。和它同一個時期的有
葉肢介。
鱟蟲,20年前在內蒙古東部就有發現,當地人不知是何物,抓來餵雞;克拉瑪
戈壁灘里有分布;有山西、河南、河北、地區長大的人們自述小時候曾抓過很多;河北發現過該物種。比如河北安平縣70後之前的人生活在農村的大多見過這種生物,河北唐山樂亭縣、河北邢台清河縣、河北廊坊大城縣(當地人叫它“花花鞋”)的80後也經常看到,內蒙古興和縣90後小時候的時候雨天過後經常見到,多是在池塘和雨後的積水坑裡較常出現,乾涸之前一直都有。小孩們常捉了玩,有人叫它翻車車、馬蹄兒、王八蓋子,有人叫它血簸箕。邯鄲廣平縣,張家口康保縣,石家莊地區的元氏縣
殷村集貿市場,都曾發現該物種。也另據網上信息說寧波也有。山東地區現在依然有生存(臨沂市、濟寧農村地區目前仍可廣泛發現),寧夏平羅縣也有發現。多見於夏天雨後積水坑內;在黑龍江省有發現,在吉林省長春地區亦有發現,還有遼寧中部部分地區的稻田水溝里也存在此蟲中,因此合理推斷鱟蟲在我國廣泛分布。2013年8月,內蒙古河套地區雨後的積水中,能看到大量的鱟蟲。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廣泛分布著鱟蟲。
在1991年前後,在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北埝鄉中學院內的一建房取土形成的土坑內,因連續降雨坑內積蓄大量雨水,在此坑內發現大量類似圖片中生物,有好事同學撈回家中,長輩們叫其“血簸箕”,因為它長得與過去農村用的簸箕相像,並且用手一按會冒出紅色液體。
2016年9月,網友向平台爆料,昨天在自家稻田地里意外發現有一些水生物,第一次見到這種東西,感覺太奇怪了!
後來聽家裡老人說,這種生物叫“血簸箕”,上網一查,可不得了,這“血簸箕”竟然是在2億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歷史比恐龍還要久遠。
“血簸箕”是民間叫法,它的真實名字是“鱟(念後)蟲”,又叫三眼恐龍蝦,現在已知的大約15種鱟蟲都是淡水鱟蟲,中國只發現1種。
雖然鱟蟲的生命周期只有90天左右,但是它的卵在乾旱的狀態下,卻至少可以存活25年之久。這也就是為什麼恐龍滅絕了,而鱟蟲卻活了下來。
鱟蟲從不咬人,無毒無害,還可以清除稻田的雜草,讓稻子生長得更好,在日本,有農民拿它當作種植水稻的農藥替代品,又因為它被稱為“活化石”,所以在日本和台灣等地區被當作寵物飼養。
雖然鱟蟲存在地球上已經2億多年了,但是外貌卻沒有進化,並且可能跟古代的三葉蟲有一定關係。
鱟蟲與現在成為人們餐桌上美食的鱟在外形上也有幾分相似。
生長繁殖
三眼恐龍蝦的生命周期並不長,大約90 天,成蟲體型可以有1~3吋長(約2.5~7.5 cm),至於能養到多大,完全依賴於您給它多少的陽光和食物。在孵化後,它會以一天一倍的驚人生長速率生長。
它們的幼蟲成長階段會很快經歷多次蛻殼(大約每日一次),在30 d內進化至成蟲。
三眼恐龍蝦的原產地是下雨天所形成的天然池塘,全世界都有它們的蹤跡。這些天然的池塘在乾旱時期都會幹涸消失,成蟲因為缺乏水份以至於乾死,但是它們的幼蟲卵卻因為乾涸而進入了一個生物界的特殊現象-“
滯育期”。直到下一個雨季來臨時,原來的低洼地又形成了天然的池塘,它們的卵受到了雨水的滋潤,就會立即進行孵化,演育出它們的下一代。進入滯育期的時候,雌性的三眼恐龍蝦會發出一個生物訊息,告訴它們的卵“不要進行孵化”,在它們的卵產下的第13~27 天,它們會停止繼續孵化。而這項生物訊息也同時通知了它們的卵,在下一個雨季來臨的時候,就是該“進行孵化的時候”。這項生物訊息或許是一個化學反應,經由雌性三眼恐龍蝦來告訴蟲卵,而停止了它們的生物時鐘。而它們的滯育期到底有多長?據目前科學家的實驗室研究,只要保持在乾旱的狀態下,至少有25年之久。也就是說一個
三眼恐龍蝦的卵擺上25年,您再將它丟到水裡,它還是會孵化。
分布範圍
三眼恐龍蝦分布的國家有:日本、俄羅斯、美國西北方、非洲、澳洲,以及一些比較少的分布區,如美國中部、南部,西印度群島、夏威夷、新蘇格蘭、加拉巴哥群島,及印度等地。最奇特也最著名的分布地為澳洲的艾爾岩(世界上最大的岩石)山頂。中國內蒙古東部地區(科爾沁)九十年代大量存在,目前雨水和用莊家藥物的影響較少見。
物種價值
三眼恐龍蝦生命力強,已存在兩億年。這種從兩億年以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生物,最近被許多日本農民拿來當作種植水稻的農藥替代品,因為三眼恐龍蝦可以把水田裡的雜草去掉,讓
稻子生長得更好,十分有趣。
三眼恐龍蝦不僅被稱為“
活化石”而且在日本,台灣等地區被當作寵物飼養。
養殖方法
現在最常見的種類是美國產的T. longicaudatus,而歐洲的T. cancriformis和澳洲的T.australiensis在國內是弄不到種的。
從商業渠道獲得的T. longicaudatus卵一般會附帶一小包植物碎屑,有些包裝是和卵分開的,有些則是混合在一起。至於要T. granarius的話孵化就只能自制碎屑了。
孵化
先準備好水。孵化的話最好用小容器,玻璃/塑膠瓶就行。水不要超過半升,大概5cm深就夠。因為這樣食物密度才會大,有益於幼蟲的生長。放入植物碎屑,上面休眠的微生物會繁殖,給幼蟲提供食物。如果是和卵分開的話就在放入碎屑24小時之後放入卵,混合的話就只能一起放了。分開的碎屑在一周之後可以拿出,混合的話等能看到幼蟲之後再小心舀出吧,或者留著也行。
水用純淨水=蒸餾水最好,這樣可以模擬新積的雨水環境,利於孵化。找不到的話礦泉水可能也行,自來水則即使再放多少天也難以保證。
溫度控制在20-25度左右(T.longicaudatus的數據),可以用白熾燈來加熱。最好在缸里放入小溫度計,買T.longicaudatus卵的話可能會帶,不過自己繁殖T.granarius的話就要自己買了。
最快兩天就可以看到幼蟲了(大概1mm長的淡橙色小點,遊動是一蹦一蹦的樣子)。
如果有水草的話第一周基本可以不用餵食,微生物會大量繁殖,而它們稍微長個三四天就會開始啃水草了。一開始長得很快,兩天內的外形就會有明顯變化。
餵食
一般買卵會附帶專用食物,不過我的經驗是餵啥都行。試過的有青菜,蛋白,雞肉,胡蘿蔔,水蚯蚓(等它們長大才能餵),蚊子,螞蟻等等。記住要少喂!一開始只要很少很少就行了!它們對水質變化很敏感!沒吃完的食物不要留在裡面超過2小時以上!
孵化後就把主缸準備好,需要保持10cm以上的水深,最好放水草。據說用粗
珊瑚沙鋪底可以起到調節水質的作用,沒試過。據說把一片海帶泡在水裡幾天可以起到加碘的作用,可以使蛻皮順利……也沒試過。大家見仁見智吧。大缸的水還是最好用純淨水,不過自來水的危害可能沒那么大了,有水草處理幾天的話更加如此。一般用不著過濾器。主缸裝好之後放幾天,讓微生物繁殖起來之後才能換缸,要不然可能食物不夠。
大概長到0.5-1厘米長的時候就可以換到大缸里了。記住先把大/小缸放在一起一天以上,保證兩缸的水溫相同。小東西們很怕溫度驟變的。
然後就是隨著成長加大餵食量了。實在覺得太髒了可以換1/4的水,而且要同溫的純淨水。
繁殖的話很容易,因為它們大多數都是
雌雄同體。懷卵的時候可以在甲殼和尾巴交接處的足上看到卵袋。有東西鋪底的話可以讓卵不被成蟲吃掉。
分離卵的方法
在成蟲全數
壽終正寢後,把大部分水倒出(可以留著,後面有用),再把大部分的底材舀出。留下底部比較髒的水。然後灌滿水(普通自來水就行),靜置15秒,再倒出大部分水。再灌滿,15秒,倒出……重複多次。因為新產下的卵比髒東西重,所以會下沉得較快,而髒東西會被倒出去。重複5/6次之後應該可以看到卵了,直徑1mm左右的小圓球,棕色或者粉色。
等剩下的大都是卵子之後就可以用滴管或者隨便什麼東西把卵吸/舀出,或者用多層紙巾+漏斗過濾出來也可以,不過記住要慢慢來。
分離出來的卵將其晾乾,不過小心不要被風吹跑了……晾乾兩周之後就可以使用了。這種機制是為了確保幼蟲在下次雨季開始時孵化,而不是這次雨季的末尾。
自製植物碎屑的方法
用這水泡開一小塊椰磚,然後晾乾,就可以用了。在孵化第二批的時候加入一小撮就行,大概是一個茶包的量。沒有椰磚的話可以用揉碎的乾樹葉或者乾草,不過一定要無毒的種類。
從野外抓的話要先設好大缸,而且可能最好把它生活的水坑的水也帶一些回去,倒進大缸里……為了微生物啦。然後就找上面說的養,等著它們繁殖吧。……只是理論上的-_-不過應該沒什麼太大問題XD謠言“外星生物”
鱟蟲化石的發現
最早的鱟蟲化石是來自西德上石炭統的Triopsornatus (Goldenberg) ,隨後的地質時代都有產出,主要繁盛於中生代,並延續至今,它的分類特徵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地史時期保存的鱟蟲化石與現代堂蟲相比較,背甲特徵和軟體構造特徵非常相似,因此被認為是“一個演化呆滯的類群”。當然,最新研究採用核糖體DNA技術研究來自突尼西亞、納米比亞和日本的Triops granarius,通過與其他鱟蟲動物(包括鱟蟲和冷鱟蟲)對比研究,認為這三地的Triops granarius。群落屬於不同的隱存種。
主要發現
2015年5月底,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考察隊在成都郊外天彭鎮一農田同時發現兩種恐龍時代生物——鱟(hòu)蟲和仙女蝦。據介紹,鱟蟲(左)又被稱為三眼恐龍蝦,有三隻眼睛,兩側是黑色的複眼,有視力,中間夾著一隻白色,只能感光的眼睛。同時,考察隊在現場觀察時,還見到水田中外形優美,色彩艷麗的仙女蝦(右),其學名“枝額蟲”,如同仙女般飄逸,所以被稱為“仙女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