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蟲

蚌蟲

俗稱蚌蝦,是一種生存於淡水的小型低等甲殼動物。其體被兩片介殼包裹,活像一個會游泳的小貝殼。屬底棲性,在水流和底砂中篩食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在鱟蟲被推廣為另類寵物後,又因發現其化石而逐步被世人認知的一種古老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蚌蟲
  • 拉丁學名:Clam Shrimp
  • 別稱:蚌蝦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甲殼亞門
  • :鰓足綱
  • 亞綱:葉足亞綱
  • :雙甲目
  • 亞目:棘尾亞目
  • :蚌蟲科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飼養方式,

外形特徵

蚌蟲是鰓足綱、雙甲亞綱的介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物,體軀包裹在兩片介殼中,外形很象蚌殼。在蛻皮時介殼並不蛻掉。殼頂接近前緣,殼頂的內面有一韌帶與體軀相連。身體前部上方有一束閉殼肌,控制介殼的開閉,頭部有一對無柄的複眼。
第一觸角細小,單枝,不分節;第二觸角發達,雙枝,用於游泳。口器大部分被上唇所覆蓋。大顎無觸鬚,磨麵具細齒;第一小顎呈三角形的小片,第二小顎更小而簡單。
軀幹部具10~42個體節和10~32對軀幹肢,呈窄長葉片狀,扁平而透明。尾節側扁,前端上方有時具一對尾須,後端上方具一對銳刺,下方具一對堅強的尾爪。
雄性第一對或前倆對游泳足變形為強壯的螯,為交配時的執握器;雌性部分胸肢延長的扇葉形成攜卵器。卵粒直徑約0.1~0.4毫米,卵孵化成無節幼蟲或後期無節幼蟲,經數次蛻皮即為成體。

棲息環境

在春夏之交,常可在池塘及其他間歇性小水體中看到一種蟲體側扁,全身由兩瓣甲殼包被,殼上生長線明顯,有殼頂,但無明顯的鉸合部,形似蚌殼的小動物,這就是蚌蟲。它們的分布範圍廣,生存能力強,是與鱟蟲幾乎同時代的古老甲殼動物,在我國均有發現化石。在東北的松嫩平原上也有分布其中的一種大型品系:蒙古原蚌蟲(Eocyzicus mongolianus)。
它們通常喜歡偏鹼性的水,在黑龍江省的大慶、安達一帶有鹼性草原,雨後就會有大量蚌蟲出現低洼處的小水體中。
蚌蟲

飼養方式

蚌蟲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長速度快和繁殖力強等生物學特點,被淡水養殖單位視為與魚苗爭奪洱料的害蟲,經常在繁殖季節投藥殺滅。但鑒於其古怪的外貌和古老的血統,逐漸開始和鱟蟲一樣很多被另類寵物愛好者看中,並逐步被轉移到魚缸中作為小景觀的一道靚麗風景。但市面上幾乎還購買不到,只能親身去鄉間的水窪、小湖中碰碰運氣。
蚌蟲的卵與豐年蟲鱟蟲一樣擁有可以抵抗低溫和炎熱乾燥環境的厚殼,所以繁殖方式也幾乎相同。在溫度適宜光照極佳的時候,取卵投入純淨水或雨水中等待數日即可,如果沒有孵化可取出卵晾乾後反覆孵化。幼體期間使用綠水養殖,也可取一小撮椰土泡入從魚缸換下的水中,泡開後投入繁殖箱。亞成後即可轉移到魚缸中,成年蚌蟲是以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餵食的,成體也可以繼續餵食綠水。
它們一般要求鹼性水,可以用水草砂作為底材。對pH值的適應範圍在6.6~9.5之間,如水中溶鹽量或溶鹼量在數星期內穩定在0.05~10%的範圍內,種群的生長就能維持得很好。
生命周期1~2個月。
蚌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