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鱗角腹足蝸牛(學名:Chrysomallon squamiferum),是一種生活在印度洋深海海底熱液噴口附近的軟體動物,腹足布滿含鐵的鱗片,並且擁有不尋常的三層富含鐵的殼,第一層為250微米厚的文石層(CaCO3)(文石是一種常見的殼類材料),這層文石結構包裹在另外一層150微米厚的糊狀有機層之中,有機層還具有散熱的功能,而糊狀有機層的外面就是蝸牛的硬薄外層(大約有30微米厚)。美國軍方正在針對這種蝸牛的奇特外殼構造開發一種新的軍用裝甲。
儘管早在十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鱗角腹足蝸牛,但直到2015年,研究者才正式發表了對該物種的生物學描述,並確定其學名為Chrysomallon squamiferum。其中屬名“Chrysomallon”來源於古希臘語,意思是“金色毛髮”,因為它們螺殼中的二硫化亞鐵呈現金色;種名“squamiferum”來源於拉丁語,意思是“長有鱗片的”。
形態特徵
鱗角腹足蝸牛的頭部長有兩根光滑的、逐漸變細的觸角。它們沒有眼睛,也沒有特化的交接器。它們的腹足呈紅色,體積較大,無法完全縮回螺殼。此外,它們也不像其他蝸牛和蛞蝓一樣具有上足腺(Suprapedal gland),也沒有上足觸手。
鱗角腹足蝸牛的殼主要為鐵的硫化物,是有磁性的,這些金屬主要來自地底噴泉,透過地底噴出的豐富礦產資源造就了鱗角腹足蝸牛一身完善的鋼甲裝設備,他們堅硬的外殼可以防禦天敵,如果有掠食者敢伸出魔爪……你可以把一塊鐵放到嘴中用力咬下去,大概就可以知道這些獵食者的下場了。
分布範圍
鱗角腹足蝸牛是深海底棲動物,僅分布於印度洋深海脊的熱液噴口,範圍約12~300km。2015年chen等人在模里西斯發現的3個位置,即活躍的黑煙區和海平面以下2400m至2800m深度處的擴散流位置,即Longqi, Kairei和Solitaire噴口區。
Longqi與Kairei和Solitaire亞群之間的差異主要與當地環境條件有關,尤其是鐵的濃度。
種群現狀
受能源生產和深海採礦威脅,棲息地遭破壞,成年個體數量持續下降。
保護級別
2018年3月1日被IUCN列入紅色名錄——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