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球莖線蟲

鱗球莖線蟲

鱗球莖線蟲,病毒界線蟲動物門粒癭科寄生蟲,其寄主範圍相當廣,可以侵染為害450多種植物(包括許多雜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鱗球莖線蟲
  • 拉丁學名:Ditylenchus dipsaci (kühn) Filijev
  • 別稱:Ditylenchus a11ocotus (Steiner, 1934)
  • :動物界
異名,分布,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我國概況,危害情況,形態特徵,測量數據,形態描述,生物學,傳播途徑,檢疫與防治,(一)檢測,(二)防治方法,主要參考文獻,

異名

鱗球莖線蟲
Filip和Sch.stek., 1941;Anguillula dipsaci Kuhn, 1857;Anguillulina dipsaci (Kuhn 1857) Gervais 和Beneden,1859;Tylenchus dipsaci (Kuhn, 1857)Bastian, 1865; Anguillulina dipsace var. allocotus Steiner, 1934;
Anguillulina dipsaci var. amsinckiae Steiner 和 Scott, 1935;Ditylenchus antsinckine (Steiner 和 scott, 1935) Filip 和 Sch. Stek.,1941;Anguillulina dipsaci var. communis Steiner 和 Scott, 1935;Ditylenchus dipsaci var. tobaensis Schneider, 1937;
Ditylenchus tovaensis (Schneider, 1937) Kirjanova,1951;Anguillula secalis Nitschke, 1868;Anguillina secalis ( Nitschke, 1868)Goodey, 1932;Anguillula devastatrix Kuhn, 1869;Tylenchus devastatrix (Kuhn, 1879) Orley, 1880;Anguillulina devastatrix (Kuhn, 1869) Nvue- lemaire,1913;Tylenchus havensteinii Kuhn, 1881;Anguillulina havensteiniii ( Kuhn, 1881)Goodey,1932;
Tylenchus allii Beijerinck, 1883;Ditylenchus allii (Beijerinck, 1883) Filip和Sch. Stek., 19;41Ditylenchus fragariae Kirjanova, 1951;
Ditylenchus ohloxidis Kirjanova, 1951;Ditylenchus sonchophila Kirjanova, 1958;Ditylenchus trifolii Skarbilovich, 1958
英文名Beet stemnematode;Bud and stem nematode;Bulb nematode; Clover stem nematode;Onion stem nematode;phloxstem nematode;Stem nematode;teaselnematode;Tulip root nematode
分類地位墊刃目Tylenchida;墊刃總科Tylenchoidea粒癭科Anguinidae;粒線蟲亞科Anguininae莖線蟲屬 Ditylenchus

分布

鱗球莖線蟲在世界範圍許多溫帶地區(包括歐洲和地中海地區、
鱗球莖線蟲
南北美洲,南、北非洲、亞洲和大洋洲)都有分布,但似乎此線蟲不能在熱帶地區(除了一些高海拔具有溫帶氣候的地區)定殖,許多國家均採取相應的檢疫措施,減少此線蟲的傳播,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具體分布表現在:

歐洲

比利時、保加利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丹麥、法國、德國、匈亞利、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荷蘭、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前蘇聯、前南斯拉夫。

亞洲

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巴基斯坦、敘利亞。

非洲

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南非。

北美洲

加拿大、墨西哥、美國。

南美洲

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危內瑞拉。

大洋洲

澳大利亞、紐西蘭。

我國概況

我國曾在江蘇、河北、山東、等省的甘薯產區報導有分布,但後通過對線蟲的形態學比較,發現這些為害甘薯的莖線蟲群體均系莖屬的另一種--馬鈴薯腐爛莖線蟲(D. destructor),而不是鱗球莖線蟲。此外,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也曾有報導,但國內無此線蟲分布及為害的報導。因此從該線蟲寄主範圍較廣和一旦發生即很難根除,並會給農作物和花卉等造成極大的危害等特徵推斷,我國究竟有無鱗球莖線蟲及其具體的分布地區均有待確證。

危害情況

鱗球莖線蟲是許多鱗球莖、蔬菜和花卉(水仙、鬱金香、風信子等)的重要病害,如義大利曾因此線蟲的大發生致使洋蔥苗期死亡率高達60-80%。
鱗球莖線蟲的為害症狀,因作物的種類和部位不同,在症狀表現上也存在差異。一般的來說此線蟲主要侵害莖部(包括鱗莖、匍匐莖、球莖和塊莖等),造成植株地上部的腫大, 扭曲或莖基部、鱗莖、塊莖等的壞死或腐爛等。在大多數寄主中它取食植物莖的薄壁組織,但也在葉、花序、芽、匍匐莖、根狀莖內發現此線蟲,極少發現此線蟲侵染根。正在生長的幼嫩組織常被此線蟲侵染,尤其是當種苗尚未出土時更易被侵染,線蟲通過氣孔或直接穿刺莖或葉軸的基部進入植物組織。線蟲侵染植物組織受溫度和濕度影響,在乾燥的條件下植物快速生長可避開線蟲的侵入。鱗球莖線蟲多數引起細胞中薄層裂解,接著細胞分離、組織膨大,形成海綿狀空隙。特殊情況下,抗性植物細胞被破壞,病痕擴大。被線蟲侵染的植物常矮化、畸形,甚至最終是死亡。多數莖膨大,節間變短、變形,蟲癭狀膨大,失綠,形成局部病痕;葉常變形、失綠、變小,葉片減少、葉扭曲或與正常葉的形態明顯差異。
已知該線蟲產生嚴重危害的域值是非常低的,1956年Seinhorst報導當土壤中此線蟲的群體密度達到10條線蟲/500g土壤時就能嚴重地危害洋蔥、甜菜、胡蘿蔔、燕麥和其它作物。

形態特徵

測量數據

(不同來源):
雌蟲:L=1000-2200μm,口針長=10-13μm, a=36-64,b=6.5-12,c=11-20,c'=3-6,v=76-78
雄蟲:L=1000-1900μm,口針長=10-12μm, a=37-74,b=6-15, c=12-19,交合刺長度=23-28μm

形態描述

雌雄同形,均為線形,熱殺死後蟲體伸直,成蟲一般1.2 mm(有些群體的長度可達2 mm),唇區低平,無環紋,幾乎不縊縮。頭骨架中度發達,口針長10-12 μm,有明顯的基部球,三個食道腺細胞往往形成一後食道球,體中部側區有四條側線約占體寬的1/6-1/8,尾部圓錐形,尾長約為肛門處體寬的4-5倍,尾尖銳尖,雌蟲的卵母細胞一般排列為單列,後陰子宮囊延伸至陰門至肛門間長度的一半處。雄蟲交合傘常常從交合刺的前端開始一直延伸到尾長的3/4處,交合刺向腹部彎曲,並向前延伸。導刺帶短,簡單。

生物學

鱗球莖線蟲是一種遷移性的內寄生線蟲,常常在莖部、鱗莖或塊莖的薄組織中取食,造成細胞坒的中層分解。線蟲的取食常常造成植株地上部(莖、葉和花等)膨脹、畸形和莖基部、塊莖、鱗莖等的腐爛。即使鱗莖在冷藏的條件下,由鱗球莖線蟲造成的腐爛仍能進行。
在洋蔥上15℃條件下,鱗球莖線蟲在20 d可以完成一代,一條雌蟲一般產卵200至500粒,在乾燥的環境下,4齡幼蟲可在鱗莖基部聚集而形成所謂的"線蟲絨",具有非常強的抗乾旱能力,線蟲絨表面的個體可死亡,在四周形成保護罩,保護內部線蟲呈滯育狀態,在乾燥的條件下,線蟲可以以這種狀態存活許多年。當水分適宜時,線蟲又可復甦分散活動,並對寄主的根有趨化性,侵染幼嫩的寄主組織。
鱗球莖線蟲在土壤中的遷移距離非常有限,田間的傳播可通過灌水、農事操作等途徑。由於此線蟲的4齡幼蟲所形成的"線蟲絨"具有極強的抗乾燥能力,且常常存在於花卉的鱗球莖和其它一些寄主的種子等繁殖材料,因此線蟲的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人為的攜帶,運輸花卉的鱗球莖和一些寄主作物種子等繁殖材料所造成的。
其寄主範圍相當廣,可以侵染為害450多種植物(包括許多雜草)。此線蟲種內群體存在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有超過10個生理小種,其中有些小種的寄主範圍非常窄,像一些可以在黑麥、燕麥和洋蔥上繁殖的小種系雜食性的,也能侵染許多其它的作物;而一些在苜蓿,三葉草和草莓上繁殖的小種,一般不侵染許多其它的作物;鬱金香小種也可以侵染水仙,而另一個在水仙上常常易發現的小種卻不能侵染鬱金香。已知道一些生理小種間可以雜交,其後代有不同的寄生習性。鱗球莖線蟲最重要的寄主主要有:蠶豆、大蒜、風信子、 韭蔥、苜蓿、玉米、水仙、燕麥、洋蔥、豌豆、小天藍繡球、天藍繡球、馬鈴薯、黑麥、蕎麥、甜菜、菸草、三葉草、起絨草、鬱金香等。

傳播途徑

花卉的鱗球莖、天藍繡球、草莓和其它多年生植物以及苗圃苗木是鱗球莖線蟲的重要傳播媒介。帶蟲的紫苜蓿、車軸草、蠶豆、洋蔥和其他作物如garlic、cloves的種子混雜於普通運輸工具內亦可傳播。此外,該線蟲也容易隨風、水和其它工具傳播。

檢疫與防治

(一)檢測

1.病樣品的檢查 根據症狀對一些懷疑的鱗莖、塊莖等無性繁殖材料或種子等置水中,體視顯微鏡下,直接解剖檢查,線蟲即會自動從寄主組織中游出至水中。
2.線蟲的分離:病菌組織中的線蟲也可用淺盤法或貝爾曼漏鬥法進行分離。
3.線蟲的鑑定:準確的鑑定必須在放大超過800倍的光學顯微鏡下進行形態學觀察、描述。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藉助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體表細微結構(如側區特徵)的觀察和描述,從而作出準確的鑑定。

(二)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措施。禁止從疫區調運寄主植物的鱗球莖、塊莖、種子等繁殖材料和土壤。
2.各類鱗球莖、塊莖等繁殖材料種植前先進行消毒,一般的無性繁殖材料在45℃熱水中浸3小時,並結合溴甲烷熏蒸等措施。
3.土壤消毒 儘量從經濟和環境兩方面考慮,這是一不利的防治措施,但針對一些線蟲嚴重發生的疫區,可以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殺蟲劑進行土壤處理,控制土壤中線蟲的群體密度,降低因線蟲危害造成的損失。對鱗球莖莖線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的殺蟲劑有涕滅威(Temic),DD混劑,治線磷(Thionazin),和克線磷 (Nemacur)等。
4.改進栽培措施
1)選擇無線蟲的土地,選用不帶線蟲或已經消毒處理過的繁殖材料、種子等,減少因苗期鱗球莖莖線蟲侵染造成的危害。
2)儘管輪作對此線蟲無較好的效果,但可根據一些小種僅侵染一些特異寄主的特性,而種植一些非寄主植物。
3)及時清除並燒毀田間雜草和病殘株。
5.抗性品種的培育
這是防治鱗球莖線蟲的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已選擇或培育使用了抗該線蟲的紫苜蓿、紅車軸草、燕麥、黑麥和其他栽培抗病品種;玉米、蠶豆、洋蔥、大蒜中也有感病性不同的報導。
6.綜合防治
在馬鈴薯作物上莖線蟲發生嚴重的地區,應將上述措施結合起來。如:使用健康的種薯,晚種早收,然後貯放在低溫乾燥的地方,都是可行的。同時也要進行適當的輪作,即種植馬鈴薯的間隔時間不得少於三、四年,輪作中要避免種植其他感病的作物。還必須注意田間衛生,清除感病的塊莖,防除雜草。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友蓮,1999,植物檢疫(中冊)病害及雜草部分.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劉維志,2000,病原植物線蟲學.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3]、馮志新,2001,植物線蟲學.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4]、謝輝, 2000,植物線蟲分類學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5]、Klara-Mujahid,1988,Nematodes of plants and soils:Genus Ditylenchus.
[6]、Brzeski M.W.,1991,Review of the genus Ditylenchus Filipjev,1936(Nematoda:Anguinidae).Revue Nematol.14(1)
[7]、Nickle,W.R.,1984,Plant and Insect Nematodes. Marcel Dekker Inc. Press,New York,USA
[8]、Nickle,W.R.,1991,Manual of Agricultural Nematology. Marcel Dekker Inc. Press,New York,US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