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山壩

鯉魚山壩

鯉魚山壩是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的組成部分,屬於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由鯉魚山壩所組成的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的發現,再次證實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

2019年10月,由鯉魚山壩所組成的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鯉魚山壩
  • 所屬文物: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
  • 年代:新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040-1-04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遺址作用,相關遺蹟,研究價值,保護措施,

歷史沿革

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明建立了相關水利設施。
上世紀90年代,考古人員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面發現了塘山遺址——一條長6公里的水壩。
2006年,良渚古城正式發現。
2007年到2015年,對相關遺址進行勘探調查。
2018年7月,開始對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正式發掘。

遺址特點

“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位於瓶窯鎮境內,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條壩體組成,根據位置和功能不同,分成平原低壩和谷口高壩兩部分,其中鯉魚山水壩與老虎嶺水壩分別為平原低壩和谷口高壩的典型代表。
良渚古城的水壩系統通過山谷間的多條高壩建成單純的截水壩,南部的低壩也以把西北山地的來水留在窪地內為設計目標,這就是‘壅防’。

遺址作用

良渚文明通過築壩,可以蓄水,利用相關庫容,形成連線多個山谷的水上交通網路。

相關遺蹟

鯉魚山壩堆築方式為:先在築壩處地面下挖一個縱向凹槽,寬度約25米,深度達3米。坑內堆填青淤泥和草裹淤泥為基礎,之上覆蓋一層黃色散土,在北側迎水面的位置,用草裹黃土和散黃土間雜堆築形成斜坡,其後部則又用黃色散土覆蓋壩體的表面。鯉魚山壩所在為平原區,原地面為青色粉砂土,防滲性差,易於流失,直接築壩容易崩塌。挖槽填入淤泥,可能是出於防滲的目的。壩內填土中發現數片崧澤文化時期的粗泥陶片和1片良渚文化中期鼎或甗的腹片。3層下發現戰國墓葬一座,打破壩體堆土。
鯉魚山壩
模擬沙盤

研究價值

“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改寫了中國和世界的水利發展史。作為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一規劃設計的城外有機組成部分,證實了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王城、外郭和外圍水利系統的完整都城結構,在中國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2017年1月,以“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的名稱公布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