鮓埠清真寺

1990年桃江成立縣伊斯蘭教協會,辦公地點就設在清真寺內。在桃江縣鮓埠回族鄉。回族拳師黃達型還利用清真寺場地,創辦清真武館,招收附近回、漢子弟,利用農閒季節,習武練功,弘揚民族武術。1997年、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五好”清真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鮓埠清真寺
  • 出土地點:桃江縣鮓埠回族鄉
  • 所屬年代:1990年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

歷史沿革

桃江之有清真寺,始於清康熙初,建清淨古寺於鮓埠車門段之岩橋灣。因寺狹人稠,不能容納,旋遷六房村。寺宇仍小,年久失修,有傾倒的危險。清嘉慶九年(1804)穆民會商,恢宏舊制,遷移南京灣大房咀。建造三進平房一座,正名為清真寺。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鮓埠公社南京灣村大隊將清真寺改作南京灣國小校舍,並將大隊部遷入,拆毀大殿、正堂和前宅放“塌普”的場所,大殿全部地板被毀,一切用具,無形消失。巍然古寺,毀壞不堪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實,南京灣村大隊的大隊部和學校相繼遷出,清真寺歸還宗教寺產,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清真寺也隨之修復一新。1990年桃江成立縣伊斯蘭教協會,辦公地點就設在清真寺內。在桃江縣鮓埠回族鄉。回族拳師黃達型還利用清真寺場地,創辦清真武館,招收附近回、漢子弟,利用農閒季節,習武練功,弘揚民族武術。1997年、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五好”清真寺。

規模建制

寺基地約兩千多平方米,四周青磚圍牆,高壘堅固,院落雄壯,雕刻典雅古樸。寺院共有三宅,第一宅為麻石門框,平房三間,為“塌普”(抬屍體送葬的棺匣)放置之所;中宅是經堂,為講習經典、教義的場所;進而是正堂,為集會大廳,廳里雕刻精緻,五彩金輝。有楹聯匾額,中有一聯云:“滌濾洗心求至理,黜華崇實守真傳”;第三宅為朝禮大殿。殿寬三十餘米,長四十餘米,可容千餘人。大殿全系木板鋪成,正殿後上樑載有:“嘉慶九年歲次甲子穀旦立,特舉聖主,建造清真寺。總修李端沐敬書。”殿正前方中央處,有天方朝覲門,這裡經文工整典雅,整個大殿,莊嚴潔淨。
在建寺的同時,寺內添置《古蘭經》三部,桌凳百餘套,其他器具很多。
寺有產業,原共水田一百零四畝,是由在當地回民捐資購置。年收租息,作為經常費用。建國初期清真寺田產,依法不土改,仍有專人管理,按新規定收租,供阿訇講學及修理房屋之用。實行生產責任制後,由農戶分別承包,清真寺所有的產業,無形中消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