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8月,鮓埠為益陽縣八區轄地;1951年9月,為桃江縣六區轄地;1956年7月,設車門塅鄉,12月,改為車門塅回族鄉;1958年10月,改為躍進
人民公社;1959年1月,與火箭公社(現武潭鎮)合併為武潭人民公社;1961年7月,劃為鮓埠公社,7月,劃歸武潭區管轄;1984年3月,改為鮓埠鄉,9月,鮓埠回族鄉正式成立;2008年6月,實行大村制,將18個村合併成為9個村。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域境位置
鮓埠回族鄉位於東經111°49'25.49",北緯28°33'31.98",地處桃江縣內資江北岸,東與三堂街鎮接壤,南與大栗港鎮相連,西與武潭鎮毗鄰,北與常德市漢壽縣豐家鋪鄉為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千米,總面積39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陸地46平方千米,占95.8%;水域2平方千米,占4.2%。鄉人民政府駐車門塅村1號,距縣城55千米。
地形地貌
鮓埠回族鄉地處丘陵地帶,資江自馬跡塘鎮入境,自境內最南部流過,流長8.4千米,於陶公廟村流入大栗港鎮。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三山夾兩盆
地形。境內最高峰蔣家寨位於西北部海拔為320米,最低點鮓埠渡口海拔195米。
氣候
鮓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夏涼,1月平均氣溫4.7℃,7月平均氣溫26.8℃。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7月。
水文
境內河道屬資江
流域,流域面積達8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資江,總長8.4千米;二級河顏溪、碧螺港等兩條,總長14.5千米。河流總長度22.9千米,河網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資江為境內最大河流,流經鮓埠社區、築基侖新村、陶公廟村,流域面積為3.7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顏溪、碧螺港等。
人口民族
轄區總人口18818人(2017年)。
民族融合
鮓埠回族鄉回、漢兩族長期間居,在這塊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繪製著鮓埠的美好藍圖。近幾年來,該鄉以構建“小康鮓埠、平安鮓埠、活力鮓埠、和諧鮓埠”為總目標,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推進民族團結起了重要作用。
經濟概況
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找準民族鄉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一手抓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一手抓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工程。鮓埠各項事業在全面發展中更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特別是1999年開始對瓦鮓公路進行硬化,爭取各級支持和民眾集資共200多萬元。全鄉境內有縣級公路8公里,鄉級公路24公里,村組之間已形成了公路網。
1995年全鄉通過多種渠道籌資,投入資金200多萬元,開通了全鄉程控電話,成為了全縣最早實現村村通電話的鄉鎮。1985年以來,全鄉發動多方集資,籌資硬化或修繕了集鎮路面,集鎮設施基本配套,並已制定了集鎮建設十年
規劃。一個以鮓埠街、江家壩、花園台、鄉政府周邊為中心,以瓦鮓公路為輻射線的新型集鎮和中心村建設為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鄉鎮企業
民營企業蓬勃興起,至今,全鄉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已達146家,其中鄉辦企業2家,私營企業144家,從業人數達6000多人,固定資產達到84600多萬元,實現產值165000多萬元。特別是新扶持的竹製品廠、木膠板廠、裝飾材料廠與食品加工廠等幾十家民營企業迅速崛起,使鮓埠成為了中國南方最大的細木工板生產基地。
招商引資
今年上半年,益陽桃江縣鮓埠回族鄉依託紮實的措施和優質的服務,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據悉,1至6月,該鄉共引進到位資金5000多萬,同比增長117%,完成全年招商引資任務的200%。
社會事業
交通運輸
鮓埠回族鄉交通便捷,按二級公路標準修建的省道S205和省道S317貫穿全境,在本鄉花園台相交,其中S205為水泥路面,往北至常德太子廟上長常高速方便快捷,往西至武潭上二廣高速距離更短;S317為栓瀝青路面,往東至桃江益陽。S205、資北公路雙向車道公路過境,總長15.4千米。有縣鄉級公路4條,總長22.1千米。2011年末客運車輛20輛,年客運量達10萬人次,貨運車輛42輛,年貨運量達150萬噸。
郵政電信
2011年有郵政網點1個,全年征訂報紙0.5萬份,雜誌1000冊;電信服務網點7個,固定電話用戶2187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44.6%;行動電話用戶達4672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95.4%。
教育事業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畢業率和升學率達100%,中學畢業率達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