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伊斯蘭教

湖南省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於宋末元初開始傳入湖南,最早可追溯到宋德佑二年(1276年)。全省現有回維族穆斯林14.3萬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伊斯蘭教
  • 組織歷史:伊斯蘭教於宋末元初
  • 最早可追溯:宋德佑二年(1276年)
  • 明代:有一批穆斯林將士入湘
組織歷史,組織結構,主要事件,

組織歷史

伊斯蘭教於宋末元初開始傳入湖南,最早可追溯到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朝時期,曾有少數穆斯林朝廷命官入湘,明代亦有一批穆斯林將士入湘,清代及民國時期,又有大批穆斯林因經商、躲避戰亂而遷徙湖南。據史料記載:元至元十三年(1276)始,回回人阿里汗、烏爾馬、剌馬丹(勘馬剌丁)、撒的迷失、撒里蠻、博蘭台、曲烈、羅里、馬某沙、阿里蘭、馬合謀、馬成等相繼來湘出仕。明洪武年間,有大量回維族穆斯林將士入湘定居。明太祖朱元璋賜封了一批從戎入湘的穆斯林將領,如璞羅德(賜姓張)、蘇通、海盟石、蔡能、哈勒八十(賜姓翦)、馬德成等人,他們分別落籍於寶慶和常德兩地,這些明初入湘的穆斯林將領及其帶領的穆斯林士兵成為伊斯蘭教傳入湖南的主要淵源。明末清初又有許多穆斯林商販、避難逃荒者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來湘,遷至長沙、常德、益陽、衡陽、湘潭、岳陽、及沅陵、瀘溪等地定居。抗日戰爭期間,又有大批穆斯林因戰亂遷徙湖南。至民國三十年(1941),湖南省有回族穆斯林20餘萬人,清真寺80餘座。

組織結構

全省現有回維族穆斯林14.3萬餘人。其中維族穆斯林1萬餘人,主要聚居在常德桃源縣;回族穆斯林13萬餘人,主要分布情況為:常德市6萬餘人,邵陽市近4萬人,益陽市1.2萬餘人,其他分別散居在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懷化、張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在邵陽、常德、益陽三個穆斯林相對聚居的市,建立有隆回縣山界回族鄉,桃源縣楓樹維回族鄉、青林回維族鄉,桃江縣鮓埠回族鄉,漢壽縣毛家灘回維族鄉,鼎城區許家橋回維族鄉等6個穆斯林民族鄉。
全省現有具備阿訇資格的伊斯蘭教教職人員49人。有經登記、開放的清真寺68座,分別為邵陽市24座,常德28座,益陽3座,懷化、長沙各2座,衡陽、株洲、湘潭、岳陽各1座。有伊協、回管會、伊協籌備組等各級伊斯蘭教組織22個,分別是長沙、常德、邵陽、株洲、湘潭、岳陽、益陽等7個市級伊協,邵陽、邵東、隆回、桃源、漢壽、鼎城、津市、桃江、新晃、安鄉、澧縣等11個縣級伊協,以及衡陽市、張家界市、南縣等3個回民管委會和鳳凰縣伊協籌備組。
湖南省伊斯蘭教協會成立於1985年5月,會址設於長沙市,現為第六屆委員會,內設辦公室、文教委員會、教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湖南回維族穆斯林》編輯部等機構。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委統戰部、省宗教局的具體指導下,省伊協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在協助黨和政府宣傳、貫徹民族宗教政策,貫徹落實兩個《宗教事務條例》,加強自身建設、人才培養,參與抗災救災、扶貧助學,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抵禦宗教滲透,維護穆斯林的合法權益,組織開展伊斯蘭教教務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構建和諧湖南,推進富民強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主要事件

例如在服務社會的工作方面,省伊協曾引進外資6.5萬美元,幫助桃江縣鮓埠回族鄉民族中學援建了一座教學樓;積極參與抗冰救災、抗震救災、抗洪救災、扶貧助學等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先後捐資、捐物總計100餘萬元,併到我省郴州洪災區、四川地震災區慰問災民;協助各地政府妥善處理了涉及伊斯蘭教包括西北來湘經商的穆斯林方面的矛盾糾紛150餘起,切實地維護了我省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又如在自身建設方面,我會從世界伊斯蘭發展銀行爭取25萬美元無償援助,又得到省財政支持800餘萬元,購置並改造了集辦公、教育培訓、自養為一體的占地面積12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300餘平方米的綜合樓,極大地改善了我會辦公、教育培訓和自養的條件;舉辦了多期阿訇培訓班、新“臥爾茲”演講比賽、《古蘭經》誦讀比賽、電腦培訓班等,進一步提高了我省伊斯蘭教教職人員的綜合素質;開展了和諧清真寺的創建,加強了“清真三食”的監督管理,為構建和諧湖南推進富民強省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