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鮑莫爾病(Baumol's disease)是美國經濟學家
威廉·鮑莫爾在1965年一篇研究經濟成長的論文中提出來的。他建立了一個兩部門
巨觀經濟增長模型,其中一個部門是“進步部門”(progressive sector),另外一個部門是“停滯部門”(nonprogressive sector,後來鮑莫爾常用stagnant sector),進步部門的生產率相對快速增長將導致停滯部門出現相對成本的不斷上升。他認為,如市政府服務、教育、
表演藝術、飯店和休閒等很多服務部門都具有這一特徵,整體上看,相對於製造業,服務業
勞動生產率更難以提高,正如在表演
藝術市場上,三百年前的莫扎特
四重奏要四個人演,三百年後依然要四個人!因而,隨著製造業的生產率改進,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反而上升了。
如果停滯部門產品的需求不是完全無
價格彈性的,那么不斷上升的成本會促使消費者減少對該部門產品的需求,最終使得該產品部門萎縮甚至消失。反之,如果停滯部門的產品需求完全無價格彈性,那么勞動力將會不斷從進步部門轉移至停滯部門,從而拖累整個
國家經濟增速逐漸變為零。
作用機制
“鮑莫爾病”要存在,就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進步部門”的生產率進步要高於“停滯部門”;二是“停滯部門”的工資會隨著“進步部門”提升;三是“停滯部門”在經濟中的比重是不斷增加的。
負面影響
作為一種“病”,“鮑莫爾病”會給經濟帶來很多
負面影響,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當中,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首先,可能嚴重影響
生產率的進步,讓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比如,
諾貝爾獎得主
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的服務業從1970年代初開始就一直在上升,到1980年代末時其在經濟中的比重已經上升到了60%以上,但與此同時,美國生產率的
增長速度卻出現了持續的下降。儘管索洛本人並沒有將這個發現和“鮑莫爾病”聯繫起來,但很多人認為,這一現象其實就是“鮑莫爾病”的一個典型“症狀”。
其次,會導致商品和服務成本的大幅上升,讓消費者的福利受到很大損害。2013年,鮑莫爾本人曾在《人民日報》的“國際論壇”版發表過一篇介紹“鮑莫爾病”的文章。舉了一個例子:上世紀80年代,美國本科生每年需花費3500美元,到2008年,每名大學生每年需支付的費用已達20500美元,年
增長率超過6%,遠高於美國的通脹水平。按照這種趨勢,至2035年美國頂尖私立大學學生每年的費用將接近20萬美元。
再次,會導致
公共服務的價格大幅上漲,給政府的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在現實中,有些服務業多由
政府支出提供支持。作為服務業的子行業,它們也會受到“鮑莫爾病”的影響,其成本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迅速上升。由於這些行業事關國計民生,因此作為產品和
服務提供者的政府並不會像企業一樣,直接根據成本的上升來對它們提價。以教育為例,近些年,私立教育的學費已經經歷了數十倍的上漲,但公立教育的學費卻保持了相對穩定。為了支持它們的存在,政府必須不斷追加
公共支出,而這就會給財政帶來很大的負擔。
克服方法
國務院副總理
劉鶴在2021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的視頻致辭中指出,要合理界定
數字產權,克服“鮑莫爾病”和“
數字鴻溝”,實現包容性增長。在
網際網路經濟面臨規範與發展並重的監管趨勢下,劉鶴副總理的這一表述值得認真體悟。
就國家全局而言,網際網路不斷拓展
新邊疆,對
產業發展、
經濟結構、
社會生活產生深刻影響,為經濟
社會發展帶來廣闊新機遇。但其迅猛發展特別是無序擴張,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問題。不難看出,鮑莫爾病的分析框架是以追求絕對效率為理論預設,其必然趨勢就是資本流向
回報率更高的金融行業和
實體經濟空心化,對數字經濟時代而言,就會出現技術與資本合流形成的“技術利維坦”,不斷向其他相關行業拓展延伸。如若缺乏規範和監管,勢必會出現壟斷、窒息競爭、妨害包容性增長。
2022年,據
央廣網報導,研究表明,通過數位化發展,有利於緩解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鮑莫爾成本病”,推動服務業生產率提升,從而使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
一、在信息技術廣泛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背景下,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鮑莫爾成本病”正在緩解。研究表明,服務業IT
資本深化能夠治癒“鮑莫爾成本病”(Jack E. Triplett and Barry P. Bosworth,2003)。
二、
數位技術可以從供給、需求、匹配等多個方面推動服務業效率提升,從而使其逃離“鮑莫爾成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