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思想
鮑莫爾—托賓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個人維持
貨幣存量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那就是如果個人要維持更多的貨幣存量,那么他就要面對如果把這部分貨幣轉化為
生息資產而帶來的
利息收入的損失;如果他保持較少的貨幣,那么他就要忍受為了滿足日常
貨幣需求而頻繁地把生息資產轉化為貨幣而帶來的交易成本。因而維持多少貨幣存量的問題就轉化為如何使
利息收入損失和
交易費用兩種成本之和最小的問題。
數學表達式
4、價格的變動使b,T0同時變動,結果使MD作同比例的變動。
文字表達
具體而言,
貨幣需求的最佳水平將取決於各種成本。首先,每次去銀行要有往返成本Pb,而每個月份往返的次數為PQ/M*,因此每個月份往返銀行的總成本為 Pb(PQ/M*);其次,持有貨幣還有機會成本,即平均貨幣持有量所
損失的
利息收入i(M*/2)(註:此處存在如何計算平均貨幣持有量的數學問題);再次,家庭面臨如下的替代:M*越大,往返銀行的次數就越少,但一個月內損失的利息卻越大。家庭若在月初提取一大筆款項(M*=PQ)使其能滿足整月支出的需要,就能把往返銀行的成本降至最小,但是這個很大的M*會使家庭在一個月份內的
利息損失增加到最大程度;最後,家庭必須在頻繁往返銀行的成本(如果 M*很小)與放棄利息(如果M*很大)之間進行平衡。
模型推論
1、從模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是:對
貨幣的
需求就是對實際餘額的需求,人們關心的是所持有貨幣的
購買力,而不是它的名義價值,反映在公式上就是,如果
價格水平P提高1倍,而其他變數(i、Q、b)保持不變,對M的需求也將增加1倍。更為一般的結論是,
價格水平的變化對所需要的名義貨幣持有量產生相同程度的影響,但
實際貨幣需求不會發生變化。
貨幣需求的這種特點通常被稱為缺乏
貨幣幻覺(the absence of money illusion)。
實際收入Q增加會提高貨幣的意願持有量。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會促使家庭增加開支,為了支持更大的交易量,家庭將增加平均貨幣持有量,根據測算,貨幣的實際收入彈性約為1/2。也就是實際收入Q的a%的增長會帶來需要的貨幣持有量(a/2)%的增長。由此所得到的重要結論是,由於貨幣的百分比增長小於收入的百分比增長,所以實際收入的增長家庭的貨幣持有量將變得更為經濟,這叫做貨幣持有量存在
規模經濟。
利率上升會造成
貨幣需求急劇下降。因為
利率越高,持有貨幣的
機會成本就越大,因而家庭會減少貨幣持有量,
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1/2)。提取款項的固定成本上升會造成往返銀行次數的減少,從而每次提取的金額就會增大,這樣,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時期內,平均的貨幣持有量就會上升。據測算,
貨幣需求的固定成本彈性為(1/2)。
現實意義
鮑莫爾—托賓模型的現實
經濟意義在於
利率對於人們的交易需求和謹慎
需求產生重要影響。結合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現實,我們可以體會到
利率市場化和
金融工具多樣化的重要意義。從理論上講,
利率的
市場化有利於吸收居民的交易需求和謹慎需求重的貨幣量,居民根據利率的市場化水平的變動投資於企業,一方面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另一方面增加居民的收入,有利於擴大有效需求。同時,
金融工具的多樣化,有利於投資渠道的多樣化,引導居民手中的貨幣投入生產流通領域,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經濟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