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公琰
- 出生日期:1156年
- 逝世日期:1228年
- 性別:男
家世,生平,後人,評價,
家世
鮑公琰祖籍在古時上黨(今山西東南部)。祖父鮑浣,兄弟四人,年青時曾師從義烏陳晹求學,北宋宣和年間,因盜賊在桐廬滋事,朝廷命揚繼中討伐,鮑浣獻策破敵有功,被授以湖州路判司轉司馬、保信軍節度使、撿校都尉。因他年輕倜儻、胸納奇才,為南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力主抗金的縣人樓圖南所器重,並招為女婿。從此,鮑浣隨遷到義烏,築室銅山南的宅市口(今義亭鮑宅一帶)。建屋一百六十楹,造東西鼓樓,南北書院,雄偉壯觀勝甲一方。宋孝宗時左丞相,抗金英雄虞允文曾賦詩讚曰:“最是君家多種德,齊榮並祿賀春風。”鮑公琰父親鮑翔以耕耘為生,未曾出仕。
生平
鮑公琰出生於紹興二十六年(1156)四月初八日。從小就沐受著勤耕好讀、簪纓世家的薰陶,立志報國。淳熙五年(1178),鮑公琰深孚眾望,得中進士。因政績卓著,擢升為兵部尚書。
南宋王朝從趙構即位開始,歷經九帝,統治150多年,由於歷任皇帝昏庸無能,故被權臣擅權,主戰派和投降派始終爭鬥不斷。但力主抗金恢復中原的主戰派卻常處於被動狀態。鮑公琰出身於簪纓名門,從幼就受這—歷史背景的深刻影響,尤其是當鮑公琰升任為兵部尚書後,這一矛盾心理尤為突出。紹熙五年(1194),宋光宗駕崩。宗室趙汝愚與外戚韓侂胄聯手,支持趙擴繼位,史稱宋寧宗。韓侂育因是皇后的曾叔祖父,由此得勢。而這時執掌軍政大權的樞密院使趙汝愚,因要改革朝廷弊政與韓侂胄有悖,結果,被韓侂胄貶逐。於是韓侂胄一人獨攬軍政大權。時鮑公琰在朝中身為兵部尚書,力主抗金。他向宋寧宗條陳抗金十策。雖為宋寧宗採納並賞識,但由於與韓侂胄不合,不得不向皇上提出因年老而自請告退,交還官職,回歸故里。
嘉泰元年(1201)四月十四日,宋寧宗下詔評價鮑公琰:“朕維國命延長,皆由於君明臣良,故有斯德萬年之祚,今爾大尉自其秉政,練達得人而布化新風。聲厥樹,而明良遭際。誠可謂深體朕心者矣。是宜特進爾階,歷官吏部尚書。爾當益勵初志,用替朕命可依。”鮑公琰以吏部尚書、太子太師致仕。宋寧宗贊其小像曰:“功臣之功,德訓進隆,賜之誥命,千古遺鳳”。
鮑公琰退職回歸故里後,在銅溪東西分別建有尚書宅、龍華書院兩處。風燭殘年,仍然老而好學。著有《龍華文集》10卷、《家訓》2卷。晚年悠遊自適,泉壑終老。卒於紹定元年(1228)二月十三日,賜謚“文襄”。宋末,元兵入婺,尚書宅、龍華書院均毀於火。
後人
鮑公琰之子鮑汝敞文武兼備,功德才行,志義非凡,效力朝廷,忠義可嘉。鮑汝敞的三個兒子分別取名鮑直、鮑諫、鮑諍,其喻意之深刻,不言自諭。
評價
鮑公琰學先祖春秋時齊國大夫鮑叔牙不為宰相,寧願歸隱的崇高品德。他的自動退隱說明他的人格、操守、氣節均為高昂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