鮆魚

鮆魚

鮆魚,《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的一種異獸。又名刀魚、鱭魚、魴魚。頭長而狹薄,腹背像刀刃,故名刀魚,大多生活在具區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鮆魚
  • 出現於:《山海經-南山經》
  • 又名:刀魚、鱭魚
  • 形態:頭長而狹薄,腹背像刀刃
  • 盛產:長江中下游
  • 生活在:具區澤
簡介,相關記載,原文,

簡介

鮆魚鮆魚
鮆魚:又叫鱭魚,刀魚,魚,頭生長得很長而狹薄,大的有一尺多長。《山海經》記載: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蘇軾描寫的“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中的鮆魚。鮆魚又叫鱭魚或刀魚,魚形如裂篾之刀,鱗色銀白,故蘇東坡又有“恣看收網出銀刀”的讚美詩句。自古以來,刀、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刀鱭應市最早,故列三鮮之首。
魚盛產於長江中下游,以揚州出產的品質最佳,美食家李漁譽之為“春饌妙物”。李漁也說:“食鰣報鱘鰉有厭時,鱭(魛魚)則愈甘,至果腹而不釋手”。揚州諺語云:“寧去累死宅,不棄鮆魚額”。就是說寧願丟掉祖宅,也不願放棄魛魚頭。這些說法雖有些誇張,卻足以證明魛魚的美味非同尋常。
鮆魚,又名刀魚,陶朱公《養魚經》云:“鮆魚身體狹薄而頭大,長者盈尺,其形如刀,俗稱刀鱭”。因其腹鱗成三角形,尖利易卡喉嚨,故又稱為“骨梗鯽”。宋人因其“貌則清癯,身材俊美”稱之為“白圭夫子”。唐杜甫所謂“出網銀魚亂”說的就是刀魚。刀魚盛產於長江中下游,以揚州出產的品質最佳,美食家李漁譽為“春饌妙物”。刀魚味極鮮美,清代宰相劉羅鍋詩云:“未熟香淳鼻,河豚愧有毒,江鱸漸寡味”。李漁說:“食鰣報鱘鰉有厭時,鱭(刀魚)則愈甘,至果腹而不釋手”。

相關記載

說文》:鮆,飲而不食刀魚也。九江有之。
玉篇》:鮤,鮆魚也。魛蔑,刀魚。
爾雅》:鮤,鱴刀。郭雲(註:郭即晉郭璞)『今之鮆魚也』。
《南山經》注云: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註:饒即豐饒、多。)之。
《爾雅翼》:鮆魚,長頭而狹薄,其腹背如刀,故以為名。大者長尺余,可以為膾(膾:細切的魚或肉。這裡特指生食的魚片)。
《六書故》:鮆魚生江河鹹淡水中,春則上,側薄類刀。一甚大者曰母鮆,宜膾。
《寧波志》:鮆魚子多而肥,夏初曝乾,可以致遠。率以三月、八月出,故曰『順時』
《匯苑》:鮆魚枝身多鯁,長不過五六寸,味極肥腴,以糟浥(浥:濕潤,這裡指浸漬)之可作湯。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載: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注1)。
鮆魚鮆魚
《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苕水出於其陰,北流至於具區,其中多鮆魚。
注1:驕:騷也,即狐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