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而不食

飲而不食

說文解字》曰:“鮆,刀魚也。飲而不食,九江有之。”與鰻鱺一樣,鱭魚在做生殖洄游時是不再攝食的了。因此長江刀鱭的肥美豐腴,其實是在作為海鱭的時候就形成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飲而不食
  • 外文名:無
  • 類別:典故
  • 資料來源:張新民《潮菜天下》
典故出處,正文理解,

典故出處

夫過者,大賢所不能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即其能改也
晉師侵曹伐衛,與楚師戰之戰濮,楚師敗績
愛其山水,而道遠,歲一至。
夫過者,大賢所不能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即其能改也 譯 過錯即使是聖賢之人也不能免除的,然而不做傷害的事最終可以成為聖賢的人,就是他能夠改正過錯。晉師侵曹伐衛,與楚師戰之戰濮,楚師敗績 譯 晉國的軍隊侵犯曹國攻打衛國,又和楚國軍隊在濮地交戰,楚國軍隊被打敗了。愛其山水,而道遠,歲一至。 譯 喜愛那裡的山和水,可是路程很遠,需要一年才能達到。不飲則渴,不食則飢,雖然,飲食無節,亦足以傷身 翻譯 不飲水就會口渴,不吃飯機會受飢餓,即使這樣,那么,飲食沒有節制,也能夠使身體受到傷害。

正文理解

我要說的不是唐人張志和描寫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中的鱖魚,而是宋人蘇軾描寫的“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中的鮆魚。鮆魚又叫鱭魚或刀魚,魚形如裂篾之刀,鱗色銀白,故蘇東坡又有“恣看收網出銀刀”的讚美詩句。自古以來,刀鱭、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刀鱭應市最早,故列二鮮之首。只是以前我對刀鱭的研究尚存在疑問,故留至鰣魚和河豚之後才敘說。
鱭魚在很多地方又叫鳳尾魚。比如溫州便有“雁盪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後鳳尾魚”之說,潮州的《揭陽縣正續志》也曰:“鳳尾魚即鮆魚,俗又呼刺魚,盛於三四月,狹薄而長,大者尺余,一名刀魚,子多而肥。”另外廣州與福州等地也多有關於鳳尾魚的記載。我的問題之一是:潮州等這些地方出產的鳳尾魚,與長江流域——也即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鱭魚文化的主要發生地——所出產的鱭魚,究竟有哪些異同呢?
現在所知,鯷科鱭屬的魚類在我國一共有四種,它們分別為刀鱭、鳳鱭、七絲鱭和短頜鱭。短頜鱭又稱湖鱭或梅鱭,其生長和繁殖均在江河湖泊內,屬於陸封型種的淡水魚類,可算是鱭魚進化史上的異數而另當別論。其餘三種鱭魚則都是平時生活在海里,至性腺成熟時才溯江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其中刀鱭主產北方,七絲鱭主產南方,鳳鱭則南北均有出產。
我的問題之二是:不同季節、不同品種的鱭魚肉質有哪些差異?鱭魚洄游時正是它最肥美的季節,有多子、肥身和軟骨三大特點,也因此產生了有關長江刀魚的諸多美食傳奇。以軟骨來說,歷來便有“清明前細骨軟如棉,清明後細骨硬如針”的說法,甚至有清明前魚刺入口即化的奇談;因為肥身,所以特彆強調清蒸時不可刮鱗,而要讓細鱗在蒸汽下化為滴滴油珠,以增美添鮮。
潮汕的美食文化也歷來強調時令,食諺“一鮮二肥三當時”便是潮人吃食海鮮的總訣。嘉慶《澄海縣誌》記鱭魚:“俗呼刺潑。諺曰:”刺花菲,刺潑肥‘。盛於三四月,邑俗清明掃墓,必買是魚。“說明舊俗潮人在清明時節會將其時最肥美的鳳尾魚祭獻於先人墓前。順便提一下,”刺花菲“所指的刺花,又叫苦刺心,是潮汕特有的野菜,以後再另文專述。
飲而不食
按潮汕出產的鱭魚,主要是七絲鱭和鳳鱭,偶爾也有刀鱭。根據有關資料,當地最常見的七絲鱭(以胸鰭上有7根長鰭絲得名,鳳鱭只有6根)每百克魚肉中含蛋白質10.9克,脂肪從2.2克至10餘克,隨季節變化較大,其他各種營養成分與刀鱭相近,肉質和味道也不相上下。
《說文解字》曰:“鮆,刀魚也。飲而不食,九江有之。”與鰻鱺一樣,鱭魚在做生殖洄游時是不再攝食的了。因此長江刀鱭的肥美豐腴,其實是在作為海鱭的時候就形成了的。近年因為長江刀鱭產量銳減,今年江陰一帶清明前條重150克(3兩)的每斤收購價約達1000元,個別高檔酒家每盤(3條約一斤)清蒸江刀售價更是高達近萬元,真應了那句一擲千金的古話。而在這種價位之下,食客們吃進口裡的,已經不只是長江刀鱭,也不只是有關的鱭魚文化,而是金錢和排場一類東西了。
資料來源:張新民《潮菜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