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及宋人戰於乘丘

魯莊公及宋人戰於乘丘

魯莊公及宋人戰於乘丘(2),縣賁父御③,卜國為右(4)。馬驚,敗績(5)。公隊(6),佐車授綏(7)。公曰:“末之(8),卜也!”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馬(9),有流矢在白肉(10)。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11)。士之有誄(12),自此始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魯莊公及宋人戰於乘丘
  • 創作年代:戰國時代
  • 作品出處:禮記
  • 觀點:引咎自責的敬業精神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

作品原文

馬驚,敗績(5)。公隊(6),佐車授綏(7)。公曰:“末之(8),卜也!”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馬(9),有流矢在白肉(10)。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11)。士之有誄(12),自此始也。
【注釋】
⑴本節選自《檀弓》上。
⑵魯莊公: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魯國國君, 姓姬,名莊公。宋: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國名,子姓。乘丘:魯國地名。
(3)縣(xuan)賁(ben)父:人物姓名,縣是姓,賁父是名。御:駕馭車馬。
(4)卜國:人名。右:戰車的右邊。
⑸敗績:失敗。這裡指翻車。
(6)隊(zhui):同“墜”,墜落。
(7)佐車:副車。綏(sUi):挽住手上車的繩子。
(8)末:這裡的意思是軟弱無力。
(9)圉(yu)人;養馬的人。
(10)流矢。飛箭。白肉;大腿內側的肉。
(11)誄(lei):追述死者功德的悼念文章。
(12)士:古代處在人大和庶民之間的階層。

作品譯文

魯莊公和宋國人在乘丘交戰,縣賁父為魯莊公駕車,卜國在車右邊護駕。拉車的馬受驚,將車翻倒。莊公摔下車來。副車上的人遞下繩子,拉莊公上了副車。莊公說:“卜國啊,沒有勇力呀!” 縣賁父說:“以前沒有翻過車,今天卻車翻人墜,這是我們沒有勇氣!”於是兩人殉職而死。事後馬夫洗馬時,發現馬大腿內側中了 飛箭。莊公說:“原來翻車不是他們的罪過。”於是莊公作文追述他們的功德。為士作文悼念的風習,就是從這開始的。

作品讀解

有句古話說,“士為知己者死。”我們不知道魯莊公是否是縣賁父和卜國的“知己者”,但他們是隨從,負有保護國君的責任。 由於失職(事後才知道並非他們的過失),二人引咎赴死,戰死在 沙場之上。
無論縣賁父和卜國同魯莊公的私人關係如何,他們忠於職守的一個“忠”,卻是感人至深的。出了事故,不是左推右塞,竭力尋找客觀原因,而是挺身而出,大膽承擔責任,並以生命為代價來表白自己的忠誠和獻身精神。能夠這樣做的人,古今往來大概並不多,如今尤其罕見。
認真想起來,不管社會如何變化,不管事現代、後現代,還是超現代、超超現代,只要人性還在,恐怕不能不講一個“忠”字。最起碼的,要忠於自己,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然後要對得起自己的職責、父母、家庭、社會等等。如果現代化連這點做人的最起碼的準則都化掉了,那還不如不要這樣的現代化。 活著不容易,做人更難,做忠誠的人難上加難。

作品出處

《魯莊公及宋人戰於乘丘》出自《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