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琴台

魯山琴台

魯山琴台位於 魯山縣第二高級中學西牆外,現在為一高十五六米的土壟,占地約二百平方米,雜草荊棘叢生。唐代精於音律的魯山縣令元德秀所建的琴台,原為魯山八景之一,歷代縣誌均有記述,《漢語大辭典》稱它為全國四大琴台之一,現為平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魯山琴台
  • 館藏地點:平頂山市
  • 所屬年代:唐代
元德秀開元二十三年調任魯山縣令。
開元二十三年唐對回紇用兵勝利,唐玄宗駕游東都洛陽,在五鳳樓下搭設舞台,命令三百里以內州縣官吏帶藝人獻歌舞以示慶賀,並以“且第勝負加賞黜”。許多刺史、縣令為取悅皇帝,想盡辦法獻媚,精選優伎身著錦繡,極盡歌功頌德之詞。唯獨元德秀不這樣做,他不畏權貴犯顏直諫,為民請命。德秀和唐玄宗都是擅長音律的人。他自編《於蒍》歌,僅培訓樂工數十人,舞衣樸素大方,在五鳳樓前聯袂歌《於蒍》。玄宗聽罷“異之”,嘆曰:“賢人之言哉!”謂宰相曰:“河內人其塗炭乎?”玄宗免去了河內太守職務,同時免去了魯山不少賦稅和徭役。從此元德秀威望更高。
魯山人民為報答元德秀為民請命、教民有方、惠及百姓的功德,築起琴台。此後元德秀公暇或農閒時節登台彈琴,對圍觀聽琴的人噓寒問暖,了解下情,並將所帶飯食與民眾共餐同飲。由於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百姓們樂意和他交談。每逢他彈琴時,四鄉百姓聞之,聚者數百人。元德秀利用機會宣布施政措施,徵求百姓意見。每至收穫後百姓聽到他的琴聲就自覺將糧稅送到縣衙。宋朝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鑑》中描寫為“琴台善政”。
元德秀一生清貧,家無餘資,逝世時無安葬之物。李華為之撰《墓碣銘》,元結撰《墓表》,顏真卿書丹,李陽冰雕刻,後人稱之為“四絕碑”。自唐以來,歷代文人學士,如皮日休、孟郊、元好問等,都寫過歌頌元德秀的文章。
時光荏苒,魯山古琴台這個文物坐標會一直作為銅鑒啟迪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