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魯國故城(魯國故城)

曲阜魯國故城

魯國故城一般指本詞條

曲阜魯國故城,是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在山東省曲阜市區和東、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長子伯禽於魯,建都於此。

曲阜魯國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積約10.45平方千米,城牆周長約11.9千米,城垣東西長3.7千米,南北寬2.7千米,東、西、北各3座城門。曲阜魯國故城分外城和內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東西最長處3.7千米,南北最寬處2.7千米,周長11.5千米;內城平面近方形,東西寬約550米,南北長約500米。曲阜魯國故城發掘墓葬200餘座,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主要有鬲、、盆等。

1961年3月4日,曲阜魯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曲阜魯國故城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1年10月18日,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阜魯國故城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逵泉東路 
  • 所處時代:周至漢
  • 占地面積:10.45 km
  • 保護級別: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年 7:30-16:3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145
  • 類別:古遺址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所獲榮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長子伯禽於魯,建都於曲阜魯國故城。到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魯亡於楚,歷時900餘年,曲阜魯國故城是周王朝各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
曲阜魯國故城
考古工地現場
抗日戰爭期間(1940年),日本人曾對曲阜魯國故城作調查和發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曲阜魯國故城多次進行調查。
1958年,山東省文物幹部訓練班對曲阜魯國故城進行鑽探和試掘。
1977年-1978年,山東省博物館對曲阜魯國故城作了詳細勘察和發掘。
2012年-2015年,山東省博物館對曲阜魯國故城外郭城城牆進行了勘探,重新確定了城牆、城壕範圍,壕溝至少分為3期,並新發現了內城壕。

遺址特點

規模布局
曲阜魯國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積約10.45平方千米,周長11.9千米,城垣東西長3.7千米,南北寬2.7千米,東、西、北各3座城門。曲阜魯國故城建設以周公廟的宮殿區為中心,故城北部、西部的冶銅、冶鐵、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為延伸,城牆存6千米,高2米-10米不等,斷續散落在原故城東北一帶。
曲阜魯國故城
曲阜魯國故城平面圖
曲阜魯國故城分外城和內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東西最長處3.7千米,南北最寬處2.7千米,周長11.5千米,四周有寬30米左右的城壕,存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漢,經過多次增築、修補,殘存最高處約10米,共有城門11座,東、西、北三面各有3門,南面有2門,門寬7米-15米,南面2座門的外側有夾門的墩台;內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東西寬約550米,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北三面殘存地下的城垣寬10米左右,城內有密集的大型建築基址,為春秋至西漢的魯王宮城,城內探出東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條,皆與城門和重要遺址相通,宮城南有寬約15米的道路通向南牆東門,直指城南1.5千米餘的夯築台基,宮城、南東門、“舞雲台”成直線排列,道路北段兩側各有3處大致對稱的建築基址,形成魯城內一條由最重要建築物構成的中軸線。
城牆城門
曲阜魯國故城北城牆現殘高約3米-4米、殘寬約27米-33米;東南角城牆殘高約7米、殘寬45米-60米;東城牆中段地面破壞殆盡;西北角城牆壓在孔林南牆之上。城牆實際寬約25米-50米,未見明顯基槽。外城壕寬度在40米-60米,開口距地表1.0米-2.1米,距城牆多3米-5米。部分晚期城牆疊壓早期城壕。城壕粗分可分3期,時代為春秋、戰國、漢代。內城壕沿城牆內側一周,深1.5米-3.5米,寬約11米-25米,距城牆約5米。推測為漢代加築城牆取土導致,與城內水系相連。南東門、北東門遺址保存較好,北東門路土分四期,深0.4米-2.4米。早期路土推測為周代,並延續至明清時期。其他門均被占壓或破壞。
遺址分布
西周前期的遺址多分布在曲阜魯國故城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擴大到曲阜魯國故城的東北部。東周遺存則遍布曲阜魯國故城全城。其中,曲阜魯國故城西、北部有西周制陶、冶銅址,西部有東周制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偏東有東周煉鐵遺址,西北部有東周制骨遺址。

文物遺存

曲阜魯國故城大城西部分布6處西周和東周的墓地,發掘墓葬200餘座,墓葬可分甲、乙2組。甲組墓幾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銅器墓。大型東周墓,墓室面積達100-200平方米。曲阜魯國故城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鬲、甑、盆、豆、罐、瓮、缽、盂、盤、鼎、釜、洗、折腹盤等。春秋時期出現盤、蓋豆、鼎、釜;戰國時期出現洗和折腹盤。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飾繩紋,流行凹弦紋,春秋時出現暗紋。戰國時期,繩紋逐漸衰退,暗紋、瓦紋流行。此外發現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東周、漢代瓦。漢代瓦當多為捲雲紋圖瓦當。出土於曲阜魯國故城的魯國大玉璧,為戰國時期的隨葬用禮玉,周徑32國厘米,孔徑11.6厘米,器形較大,為中國國內發現的戰國玉璧中形制中較大的玉璧之一,玉璧璧身上紋飾分為 內、中、外3層,內外2層裝飾雙尾龍紋,中間區域裝飾谷紋,器形規整,玉質瑩潤呈青碧色,飾紋緊湊勻稱,線條流暢。
曲阜魯國故城(魯國故城)
魯國大玉璧

研究價值

曲阜魯國故城的城市布局是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有關城市形制規定所建,“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 這種規劃結構,體現了它所具有的禮制秩序,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典型實例。曲阜魯國故城出土的魯國大玉璧,為研究戰國時期琢玉工藝提供了非常典型的實物資料。曲阜魯國故城是周代重要的都城遺址之一,也是中國國內一個貫串兩周始終的國都,考古發現兩類不同的墓葬(土著居民墓葬和周移民墓葬)長期共存於一個都城之內,曲阜魯國故城的歷史延續之長久、歷史遺存豐富,在周代同類都城遺址中顯得尤為突出,對研究周代的歷史、社會風尚、族屬和魯國的經濟發展、城市布局等均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曲阜魯國故城(魯國故城)
地表散落瓦當
2021年10月,入選“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項目公示名單。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曲阜魯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阜魯國故城(魯國故城)
保護碑刻
2012年3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依據《魯國故城保護總體規劃》編制的《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經國家文物局專家委員會評審通過。根據《魯國故城總體保護規劃》和《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規劃周期為20年(2011年-2030年)。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把散布的文化遺址有機串聯,擴大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形成集教育、科研、遊覽、休閒於一體的文化場所,改善遺址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
2012年5月,曲阜魯國故城東北角城牆暨宮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啟動建設。
2014年12月,曲阜魯國故城東北角城牆暨宮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完工。
2016年12月,曲阜魯國故城國家遺址公園宮城區通過山東省文物局驗收。
2021年10月12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時期大遺址。

歷史文化

痒痒撓
“痒痒撓”也叫“勿求人”,又叫“老頭樂”。用一根竹片把前端烘彎削成齒狀即成。1977年,山東省考古工作者對曲阜魯國故城進行了鑽探試掘,在兩座戰國時代的大型墓葬中各發現了1件“痒痒撓”。這2件“痒痒撓”都用象牙雕刻而成,長約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狀,拇指豎直,其餘四指併攏彎曲,四指指甲平齊,正好用於撓癢,柄尾端還雕成獸頭狀。這2件“痒痒撓”雕刻精細,說明它絕不會是戰國時代才發明的。古人認為“事死如事生”,所以要用各種生活用品給死者隨葬,但是考慮周到得用“痒痒撓”來陪葬的比較罕見。
魯國文化
曲阜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是神農故都、少昊之墟、周漢魯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清晰的歷史文化脈絡。
“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魯國故城城東(原魯國故城中)土嶺蜿蜒曲折,如“原”高出於地面,這便是“曲阜”名字的由來。殷商時代,曲阜名奄,商代第十八任商王南庚遷都於此,至二十任商王盤庚才遷都到殷,以後奄仍為商王朝在東方的重要屬國,奄國後被周征服。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大封功臣謀士,因周公在興周滅商、輔佐成王和創立周代禮樂制度方面功勳卓著,受到周王朝的極大尊崇,周成王“封周公旦於少昊之墟曲阜,是為魯公”,“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魯國因此在周代諸侯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等級待遇僅次於周王室而高於其他諸侯國。正由於這個緣故,在周代諸侯國都城中,魯國都城的等級和形態也最接近周王朝都城,為其他諸侯國所效法。直到戰國時期,商鞍變法,營建新都鹹陽,還“大築翼闕,營如魯衛矣”。周公因輔佐成王,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在這裡建立了都城,自此至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亡於楚止,共歷34代,經歷了周、春秋、戰國3個時期。

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曲阜魯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區和東、北面。
曲阜魯國故城
交通
途經曲阜魯國故城的公交線路有曲阜公交1路、曲阜公交11路、曲阜公交K11路、曲阜公交19路、曲阜公交K19路、曲阜公交2路、曲阜公交25路、曲阜公交29路、曲阜公交K29路、曲阜公交3路、曲阜公交36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