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堡
河北黃驊說:現存河北省
黃驊市馮家堡(現在的港口,歸滄州管轄了)東南一公里,雖然沒有遺蹟,但在鹽場南揚水站南的地方深挖三米,仍可見到魚骨的痕跡.相傳在明代,這一帶是淺海灘,一隻大魚擱淺在這裡.善良的人們用盡千方百計想把它送回海里,但無果,大魚在人們的祈禱中變成了一堆白骨.一堆20米高的白骨,人們以為它是神,便紛紛祭拜.最終人們將它拆解,建成了一座廟宇,就是魚骨廟.魚骨廟,高15米,全部用魚的骨骼砌築,頂部鎦金,匯集漁民全部智慧與虔誠.清末,八國聯軍侵略大口河口的時候被毀。
大神堂
漢沽說:魚骨廟位於大
神堂村西,坐北朝南,兩層大殿,供奉龍王。
據寧河縣誌乾隆版卷十六載“魚骨廟在神堂,縣治正南60里,地近海,當年有魚骨浮上岸,其骨大且多,土人因取骨修一廟,其袝、檁、
枋、椽等具用魚骨為之。”當地漁民為保佑出海捕魚子弟平安。祈禱朝拜,香火旺盛。
鄧岑子村
葛沽說:在葛沽全圖上鄧岑子村東北部標有魚骨廟字樣(此圖為中國畫)。據地圖所標這魚骨廟坐落在一個叫這裡的魚骨廟品格最高,因為有康熙皇帝給魚骨廟賜名。
並提一聯:’百年魚骨為梁架,千年龜髓附至尊’。
意思是說這魚骨廟的房梁檁架為魚骨所造,廟中神像底座為千年龜殼。不過此廟在清朝道光年間因魚骨斷裂而塌毀了。
沙嶺子村
魚骨廟,又名龍王廟。此廟位於濤雒鎮東兩公里的大海邊上。廟後是大嶺,大嶺是由九條小嶺組成。嶺為沙地,擁地五千餘畝,全為松林所覆蓋。
廟前是川子河、青墩河、巨峰河、卜落河、竹子河、高旺河、林子河等百水匯集、東奔入海的長流海江口。
魚骨廟相傳是用大魚的骨頭搭建,非常獨特,它是漁民敬奉的特殊神廟,魚骨廟和龍王廟一樣裡面也是供奉著龍王。魚骨廟始建於什麼年代,已無從考證。
但據原先廟中的石碑記載,“魚骨廟”在隋朝就已存在,如此算來,魚骨廟的歷史至少有1400多年。
幾十年前已經倒塌,只剩魚骨梁,昔日“魚鱗做瓦、魚骨做梁”的魚骨廟殘存魚骨梁的一段,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政府會議室里,長1.7米、100多公斤重,日照市收藏家協會會長郭家介紹,像這么大的魚骨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在日照市文物店裡,還陳列著一塊魚頭骨和一小塊魚骨關節,這也是魚骨廟那條魚骨梁的一部分。
看廟人丁元茂老人介紹,從他爺爺開始,祖孫三代都是魚骨廟的看廟人,昔日整個廟宇背靠濃密的叢林,前瞻遼闊的大海,景象極為壯觀。
廟屬二進堂,分前殿、後殿和西前殿(此殿較小),殿房各是三間,前後殿均約五米寬,整個廟宇皆無院牆。前殿正中塑有龍王像。
龍王像左右分別是霹靂將軍(雷公)、閃電娘娘、風神(女)雨神、夜叉等八位神塑。諸像皆依各神特徵而塑,塑得工精藝巧,栩栩如生,令人觸目驚心,懼栗肌寒。
龍王像後的北牆上.左右鑲有石碑兩塊,左碑上書“隋朝初年重建” (清朝日照舉人許瀚題),右碑上書“三遷而至此”。殿堂脊檁的天嵌板上記載:“明朝萬曆仲夏重修”。
東西兩樑上各蟠一龍,兩龍金鱗金爪,明睜亮眼,勢如真龍突現。殿堂正上方懸一大匾,匾上書“海不揚波”金色四字。殿門對聯屬一年一換,曾擬用過“朝朝朝朝朝朝朝,長長長長長長長”和“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等聯文。門前的台階是四級。
殿院東西寬約15米,向南長約10米是山門,山門是一較大而孤單、前後直通而未設門的廟式房間,其房檐突出較大。進其前後門,便是照壁,其壁高約2.5米,寬是4米,壁上畫有龍頭大“福”,其如一真龍盤結其上。山門亦被土人稱為“三門”(此稱無考)。
此處居高臨下(下面是海灣和海口),海風勁吹,是一避暑和遊覽歇息的佳地。每到酷暑季節,那些將船停泊于海口和海灣里的漁民,多願在此邊乘涼邊事漁活;一些常到者為其方便,還特依‘三門”高搭涼棚,一邊織補漁網,一邊拉古扯今,談笑風生,好不快活。
就連那些外來觀海進廟的人,也是流連忘返,真乃“手不搖扇自有清風送來,巾未沾汗已為白雲帶去”。
關於此廟,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傳說早年間,在夾倉海口外邊的淺灘上,從海里上來一條極大的鯊魚,魚的雙眼已沒,是由兩條小魚把它送到岸邊來的,海潮下落了,兩條小魚即掉頭遊走,可那大魚卻孤零零地暴淺在海灘上.日復一日,連續幾天過去,也不知為何,小魚再也沒回來,而海潮卻也從不再上漲到那地方。最後,那失去雙眼的大魚,便可憐地挺死在那孤涼的海灘上……
這天夜裡,人們忽然同得一夢,夢見龍王說道,那魚因犯有多次吞食海上漁民的罪惡,便被他摘除雙眼,賜死在海邊,並要它向海邊的漁民賠其肉,還其骨,藉此以顯天德,以示龍威,警其百魚,安其民心……人們醒來大驚。第二天,那些曾在海上失去親人的人們便秘走相淡……最後,他們聯人極多,大起膽來,一齊持刀攜筐,湧上那海灘……
百姓為答謝龍王之恩,待把魚肉割光之後,便全力出錢,在大魚落淺的西邊嶺坡上全用魚骨修成一單間小廟,廟裡僅塑龍王一像,並取其名為“魚骨廟”。
誰知廟剛建成,即被大汛潮沖毀。人們甚感不安,便又一次合力出錢,將廟西遷到大嶺北端(即今日夾倉口南崖“龍王崖”處, “龍王崖”一名即由此得來。此時廟已擴建為三間,裡面除塑龍王像之外,又塑有幾位海神的像)。
遷廟之後,人們便按“逢三、六.九上廟”的當地風俗,到此廟進香設祭,並祈禱龍王保佑出海的人能多打魚,平安歸來。
龍王見人們級善良,虔誠,又念其破費太大,便又託夢說“謝眾主盛情,吾能以享人間煙火,但次數切莫過多,每年正月十六,六月十三皆屬吾之生辰,眾生如願繼續往來,年兩次即可。”從此人們便按龍王的囑咐,只在每年這兩天到廟進香設祭。
幾年以後,海邊上突然出現一種瘟疫,並有很多人死去.這天夜裡,龍王第三次向人們託夢說,“立廟之骨可焙來做藥,病人用之當愈。”人們一聽,又驚又怕,直說“不敢”。龍王一想,便又說道, “眾生切莫多疑,吾乃實言,再者,廟亦座於陰地,日見九龍排泄,吾視之不忍,廟毀後,可南遷。”龍王這一說.人們才敢到廟拆骨治病,治則必好,治到廟裡只剩下魚骨脊檁時.瘟疫便全部消除。
幾天后的一個夜間,人們突然夢見從南天上下來一位白須童面的老仙,那老仙說道:“自今之後,此地既無瘟疫出現。
我已拜過東瀛主,為救他方生靈,今已將剩之魚骨取走。”那南仙說完隱去。第二天,人們到廟一看,果然廟頂已開,魚骨脊檁已沒,而龍王卻坐於露天框地,人們更是驚異不止……
報答龍王救命之恩,人們便按其夢中所說,將廟第二次遷移,修建住大嶺中部(今劉家灣村東的煙臺附近)。誰知建廟之後,嶺上嶺下成了蛇海。長蟲鑽來爬去,令人難行。
人們請來異人察看,異人說: “大嶺屬為蛇地,蛇腹被廟壓 破,故而蛇多。”因此,人們便按其指點,又全力出錢,將廟第三次遷移,修建於大嶺南端(即今之廟址),並擴大了廟宇——增建了後殿,西前殿和西廂(廟中碑上“隋朝初年重建和三遷面至此”的記載,即指這次)。
廟自起用魚骨修建,到“三遷而至此”及以後的歲月,都無僧道和尚來此居住,唯“三遷”以後,曾有過百僧聚會。平時,只有受鄉人委託的看嶺人,住在後殿西頭的四間草房內。後來人去房空,此廟便由“天后官”廟(在濤雒鎮外東北角處)代管。到光緒末年,一戶丁姓人家受“天后官”;內的恆山(法號)和尚委託,便來此居住守廟。
眾多魚骨廟中,名頭最大的還是日照魚骨廟。《戲台聯萃》僅收錄了日照魚骨廟的四幅對聯:
其一:
堯舜生,湯武淨,桓文末醜,古今來多少角色。
日月燈,雲霞彩,風雷鼓板,宇宙間大小舞台。
其二:
地當韋杜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謳歌來日下。
人在枌榆社裡,風流裙屐,悅攜絲竹到山陰。
其三:
以花月唱花鼓,五花六花,原是花花世界。
就草地起草台,七草八草,總算草草生涯。
其四:
同心相應,同氣相求,約同仁小住為佳,答雲所謂之同。
樂以忘憂,樂以忘懼,問樂事於今何在,賢者也有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