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堂村(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神堂村)

神堂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神堂村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五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神堂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村莊概況,村名由來,革命歷史,生活變化,文明建設,經濟建設,黨支部主要活動,村莊建設,

村莊概況

資料顯示,該村共有222戶,792人,耕地面積3300畝,農業以種植冬棗、大棚、棉花為主,有畜牧養殖小區二處,面積30畝,養殖專業戶20多戶,個體建築專業隊2個,從事建築業運輸農產品加工、手工紡織待業人數達到40%以上。
神堂村以創建小康文明村為主要入手,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各項活動都有了新的進展。

村名由來

明朝萬曆年間,先祖李曾因為王崗人稠地薄不堪久居,故遷來神堂,經建村定居,故名神堂,曾更名東風,1982年復名神堂。

革命歷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了支援前線,輸送兵員,在中共神堂支部的號召下,該村先後有三十多名青壯年踴躍參軍,支援前線,出現了“父送子,妻送夫”的感人場面,為此,三支隊楊國夫司令員親自到我村召開現場會,並命名為“李家連”。
1938年農曆5月27日,日本鬼子一師團兵馬從張店出發,圍剿八路軍楊國夫部隊,29日,一隊日本鬼子闖入我村,見人就殺,共打死村民11人,另1人受傷,給我村造成很大損失。亦是我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案。

生活變化

解放前,村民缺吃少穿,以樹葉、黃西菜充飢,廣大村民生活在饑寒交迫的狀態下,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中共神堂支部的領導下,廣大村民的吃穿住行有了很大變化。
解放後,黨支部帶領村民興修水利,靠科技興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畜牧業發展迅速,1991年2月中共東營區委、區人民政府授予“畜牧生產先進單位”稱號。

文明建設

開展教育,提高幹群素質,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幹部素質明顯提高,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顯著增強,結合實施農村文明信用工程,對民眾廣泛開展文明素質和誠信道德教育,村風、民風健康向上。該村被區、鎮授予“五個好”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經濟建設

發展經濟,夯實創建基礎,立足促進農業發展,讓村民增產增收,投資10多萬元,到外地為村民購買棉種、蔬菜種,受到民眾的普遍歡迎,投資3萬元,在村北新建一處占地30畝的養殖小區,村集體負責水、電、路配套工作,推動養殖業的規模發展。2006年,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4800元以上。

黨支部主要活動

神堂村黨支部全體成員整個工作,為民所做,想為民所想。2006年7月召開黨員會議,對各家各戶自來水改裝,做出了明確規定,支部村委兩委成員操心受累,精心策劃,組織隊伍挖溝順管,在短時間完成了自來水管安裝任務,使各家各戶用人清潔的自來水,村民們稱讚這自來水一安裝是又方便、又衛生。
2006年秋,黨支部成員研究決定召開黨員民眾代表會議,決定大蒜種植工作,並帶領數人去花官參觀,有民眾代表、黨支部成員統一購種,使大蒜種植工作順利進行,現在大蒜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2006年年底,春節剛過,農曆正月初十支部成員召開黨員會議,研究決定了第二次村莊規劃的決策,正月十二日召開會議,規劃委成立,第二規劃展開,舊房拆遷、街道綠化、路燈安裝多項任務並列進行,目前,各種任務全部完成,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神堂村村民過上了富裕生活,成立了一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村莊建設

完善設施,提高生活質量,投資60萬元,在新村修建南北街一條,硬化路面1500多米,小康書屋已建成,藏書達2000餘冊,由東營區地稅局扶持,再次整修文化大院,建設老年活動中心,購置健身器材10套,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紮實推進“三池一改”工程,摒棄舊的生活習慣,使該村真正成為民富、村美、風正的市級小康文明村。
該村加快實施兩項利民工程:一是修村內東西主街一條,南北小巷8條,共2000米,在地溝配套的基礎上進行“亮化”、安裝路燈30盞,預計投資80萬元;二是對村北養殖小區主幹道進行整修綠化,預計投資8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