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魚符
- 釋義:唐代官員使用的魚形符契
魚符一般指本詞條
唐代魚符是唐代官員使用的魚形符契。一般長約6、寬約2厘米。分左、右兩半,中間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淵的一項發明。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內庭,作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用途 左右符的數量不一定對等,多少根據使用...
銅魚符,讀音是tóng yú fú,漢語詞語,意思是銅製的魚形符信。解釋 銅製的魚形符信。古代官員用以證明身份和徵調兵將的憑證。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廢除﹐但後世仍以"銅魚符"﹑"銅符"作為郡縣長官或官職的代稱。出處 《隋書·高祖紀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銅魚符。”《舊唐書·職官志二》:“凡國...
jīn yú fú,ㄐㄧㄣ ㄧㄩˊ ㄈㄨˊ,釋義金質的魚符。也指遼 代調發兵馬的一種符信。《遼史·兵衛志上》:“鑄金魚符,調發軍馬……上遣大將持金魚符,合,然後行。”詞語釋義 jīn yú fú ㄐㄧㄣ ㄧㄩˊ ㄈㄨˊ金魚符(金魚符)詞語解釋 (1).金質的魚符。 唐 代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佩帶, ...
銀魚符,銀質的魚符。唐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員佩帶﹐用以表示品級身份。亦作發兵﹑出入宮門或城門之符信。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卷一:“ 唐高祖 武德 元年九月改銀菟符為銀魚符也。”亦省作“ 銀魚 ”。 唐 劉禹錫 《酬嚴給事賀加五品並簡同制水部李郎中》:“初佩銀魚隨仗入,宜乘白馬退朝歸。” ...
唐銅魚符 唐銅魚符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璽印符牌。
魚袋制度是唐宋時官員依據品級高低佩戴不同魚袋以證明身份的身份等級制度。此制始於唐,盛於中唐至宋,宋以後衰弱。唐時魚袋中配有隨身魚符,至宋時不再用魚符,而是在袋上用金銀直接飾以魚形。宋時魚袋分為兩種:金魚袋和銀魚袋,而紫金魚袋和緋銀魚袋之說中的“紫”和“緋”分別是佩戴魚袋的官員的官服顏色,四...
魚袋,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武則天時期,三品以上金魚袋,五品以上銀魚袋。物品簡介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賜五品以上官員魚袋,飾以金銀,內裝魚符,出入宮庭時須經檢查,以防止作偽。武則天時,曾改佩魚為佩龜。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飾魚袋,五品以上穿緋衣者用銀魚袋,此即為“章服制度。
螭魚 螭魚,讀音是chī yú。意思是螭紐官印和魚符。古代帝王賜予貴官的兩種符信。代指官員。解釋 螭紐官印和魚符。古代帝王賜予貴官的兩種符信。代指官員。出處 清 曹寅 《遊仙詩》之六:“絳節朱旛奉起居,後前夾轂盡螭魚。”
魚契,讀音是yú qì。意思是即魚符。魚形的符信。解釋 即魚符。魚形的符信。出處 《新唐書·車服志》:“魚契所降,皆有敕書。”《宋史·輿服志六》:“今聞皇城司見有木魚契,乞令有司用木契形狀,精巧鑄造。”《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魚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魚契。契有左、右,左留...
魚章 魚章,讀音是yú zhāng。意思是即魚符。解釋 即魚符。出處 唐 白居易 《郡齋暇日憶廬山草堂》詩:“忽蒙頒鳳詔,兼謝剖魚章。”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二:“魚章象簡同時,聯父子之榮。”
《送高學士知越》是宋代詩人陳知微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作品原文 送高學士知越 會稽新命剖魚符,又向蓬山鎖直廬。林壑縈迴多洞府,人煙高下半樓居。知音好采柯亭竹,博物應探禹穴書。公暇仙舟宜案部,鑑湖晴色照鄉閭。注釋譯文 ①會稽:山名。在浙江省紹興縣東南。相傳夏禹大會諸侯於此計功,故名。②魚符...
”《四川通志〈輿地〉》:“南溪縣魚符津,在縣北三十里”;《後漢書〈郡國志〉》:“南安(今樂山)有魚涪津。”;《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左傳〈文十六年〉》杜預註:“裨、攸、魚庸三邑。魚,魚腹縣”;賈誼《服鳥賦》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鳧的假借字。以上...
盧紹題刻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朐陽街道白虎山北牛眼洞上方小路東側的岩石上,由北向南的第二塊題刻,北距牛眼洞約10米處。文物歷史 刻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刻文為:“海州刺史賜緋魚袋盧紹、軍事判官左領侍衛倉曹參軍前軍事判官、前太子通事舍人王句。大中十二年正月七日仝登。” 石刻中所提到的“賜緋魚袋...
《唐六典》: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宋後,茅山道觀屢遭戰亂破壞,徽宗所賜8件珍寶,其中4件不知在何年代失落,另4件尚存,這就是現在看到的:玉印、玉圭、玉符、呵硯。此玉符,是用一種非常堅潤的白玉製成,俗稱鎮心符,長寬厚分別為9.6厘米、7.1厘米、...
漢代亦用虎符,大體沿襲秦制。西晉虎符通體有虎斑條紋,不能容字,故於背縫處凸起長條形窄台刻背文,肋間之字移於胸前或符陰。西晉男符亦錯銀,唯太守符鑿款,東晉以後則皆鑿款。唐代改用魚符,為符制上的一大變化。武周時一度用龜符。魚符與龜符皆可系佩,與後世的牌區別不大。宋以後已皆用牌。歷代符節...
《新唐書·車服志》:“初, 高祖 入 長安 ,罷 隋 竹使符,班銀菟符,其後改為銅魚符,以起軍族、易守長……宮殿門、城門,給交魚符、巡魚符。左廂、右廂給開門符、閉門符。亦左符進內,右符監門掌之。蕃國亦給之,雄雌各十二,銘以國名,雄者進內,雌者付其國。朝貢使各齎其月魚而至,不合者...
賜魚,讀音是cì yú。意思是 唐 代帝王給五品以上官員授予魚符。以為信物。 五代 、 宋 亦有賜魚之制。解釋 唐 代帝王給五品以上官員授予魚符。以為信物。 五代 、 宋 亦有賜魚之制。出處 《新唐書·車服志》:“ 高宗 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召命之詐,出內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飾袋。 垂拱 中...
魚跟雁一樣,可作為書信的代名詞。古人為秘傳信息,以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這樣以魚傳信稱為“魚傳尺素”。唐宋時,顯貴達官身皆佩以金製作的信符稱“魚符”,以明貴賤。“魚”與“余”諧音,所以魚象徵著富貴。“如魚得水”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一位偉人曾說:“人是由魚變的。”...
唐代用於調動的有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守長”。還有一種木契,作為皇太子監國、王公大臣鎮守地方時調動軍隊的符信。為了慎重起見,唐代的符制是以右一枚配置左數枚,以便調動命令有所變更時遞次傳令使用。宋代軍隊調動有“銅兵符”,發給諸路總管主將,調動300人以上軍隊和指揮軍事時用;另有“傳信木牌”,...
到了隋唐時期腰牌發展為“魚符”,調兵遣將、出入宮廷等都要以此為憑證。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淵的一項發明,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內廷),作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到北宋和明朝前期,符牌制度發展的更為完善,逐漸成為一種嚴格的...
唐代官吏按品級不同分別佩帶金、銀、銅製的魚符,他們將金屬魚形的符信裝在袋裡,這種袋叫魚袋。魚符上面刻有姓名並且分成兩盤,一盤在朝廷,一盤自帶。如有遷升,以魚符相合為證。魚符也是出入宮廷的憑證,它的質料因官階等級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魚符,五品官以上佩銀魚符。到了天授二年,改為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