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戰國時期吳起訓練的作戰步兵)

魏武卒(戰國時期吳起訓練的作戰步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重裝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根據《吳子·勵士》里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到五萬之多。魏武卒也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基本介紹

  • 本名:魏武卒
  • 訓練者:吳起
  • 兵種:重裝步兵
  • 軍事成就:戰國前中期幾乎所向無敵
  • 經歷戰爭陰晉之戰
  • 設立時間:公元前405年
  • 主要戰績:攻下函谷關、奪取河西之地
  • 所屬國:魏國
誕生背景,選拔標準,編制,治軍,待遇,陣法,戰績,淘汰,衰弱滅亡,

誕生背景

三家分晉後,魏國國力僅為原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併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憂患的環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吳起任河西守將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穿上身﹑髀部,脛部的鎧甲,能開十二雄騙汽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極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

選拔標準

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有資格成為武卒。
魏武卒
魏武卒

編制

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什麼才戰辣地方,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盼犁愚多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驗蘭多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才煉翻少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吳起組建了武卒後,聘請了類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專職教練,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幹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軍隊不一樣的是,魏武卒幾乎從一組建,就是由實戰中訓練出來的軍隊。至於軍隊的人數魏武卒是精銳步付妹閥兵,並且採用募兵制。所以,以當時魏國的人口,魏武卒是不可能像史書上說的那樣有20萬人。應該在5萬左右。

治軍

入選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吃了別人的口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部隊的紀律也是十分嚴格的,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軍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不待上級令下,有個士卒充分發揮“主動工作”的精神,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臉上剛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吳起下令“立即斬了”。吳領導的理由是:“他雖然很勇敢詢頸,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觸犯軍紀,必須斬首。”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不同的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的想法應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的。

待遇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陣法

魏舒方陣的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這大體就是當時戰車部隊的行軍隊形,可能在厄道里無法展開,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隊形了。這種“五陣”可以在狹窄地形上直接由行軍隊形展開為作戰隊形,減少了冗長的布陣時間,自然是很優越的。《左傳》總結此次戰鬥勝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陣的出現是春秋軍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國車戰步戰轉變的劃時代的標幟。

戰績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關中河西之地(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雖為齊敗於桂陵但卻於次年敗齊於襄陵,敗秦於定陽。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淘汰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
魏武卒
魏武卒
魏國由於戰略錯誤,同時魏武卒成本太高,國力、物力損失巨大,元氣大傷,尤其是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魏武卒選拔要求高,訓練、裝備的成本非常昂貴,維護成本也很高,強盛時期的魏國還是可以負擔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無法通過硬性彌補。所以,當桂陵馬陵等戰役損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銳後,這支天下無敵的雄獅幾乎不復存在了,首先是魏國元氣大傷,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再裝備一支同樣的魏武卒,其次大批精銳老兵的損失,使魏武卒的軟實力損傷嚴重,隊伍失去了中堅力量,重新訓練、培養的周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周邊國家不會答應,會不斷壓制魏國,不給之機會,而即使有機會,沒有個10年功夫,也做不到的。

衰弱滅亡

任何精銳部隊都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裝備好,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隨著戰國中期之後魏國戰略上的失敗,樹敵眾多,政治黑暗,體制落後,國力衰落,魏武卒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戰國中期,魏國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併嚴重,魏國無法保證“武卒”的土地配額,由於長期征戰,負擔並沒有任何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這只能是通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另外,重新訓練、培養的周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戰爭需要實力,並非武力可決定完全,因此恢復實力已經是不可能!
魏武卒
魏武卒
吳起組建了武卒後,聘請了類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專職教練,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幹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軍隊不一樣的是,魏武卒幾乎從一組建,就是由實戰中訓練出來的軍隊。至於軍隊的人數魏武卒是精銳步兵,並且採用募兵制。所以,以當時魏國的人口,魏武卒是不可能像史書上說的那樣有20萬人。應該在5萬左右。

治軍

入選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吃了別人的口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部隊的紀律也是十分嚴格的,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軍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不待上級令下,有個士卒充分發揮“主動工作”的精神,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臉上剛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吳起下令“立即斬了”。吳領導的理由是:“他雖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觸犯軍紀,必須斬首。”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根據不同的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的想法應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的。

待遇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陣法

魏舒方陣的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這大體就是當時戰車部隊的行軍隊形,可能在厄道里無法展開,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隊形了。這種“五陣”可以在狹窄地形上直接由行軍隊形展開為作戰隊形,減少了冗長的布陣時間,自然是很優越的。《左傳》總結此次戰鬥勝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陣的出現是春秋軍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國車戰步戰轉變的劃時代的標幟。

戰績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關中河西之地(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雖為齊敗於桂陵但卻於次年敗齊於襄陵,敗秦於定陽。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淘汰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
魏武卒(戰國時期吳起訓練的作戰步兵)
魏武卒
魏國由於戰略錯誤,同時魏武卒成本太高,國力、物力損失巨大,元氣大傷,尤其是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魏武卒選拔要求高,訓練、裝備的成本非常昂貴,維護成本也很高,強盛時期的魏國還是可以負擔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無法通過硬性彌補。所以,當桂陵馬陵等戰役損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銳後,這支天下無敵的雄獅幾乎不復存在了,首先是魏國元氣大傷,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再裝備一支同樣的魏武卒,其次大批精銳老兵的損失,使魏武卒的軟實力損傷嚴重,隊伍失去了中堅力量,重新訓練、培養的周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周邊國家不會答應,會不斷壓制魏國,不給之機會,而即使有機會,沒有個10年功夫,也做不到的。

衰弱滅亡

任何精銳部隊都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裝備好,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隨著戰國中期之後魏國戰略上的失敗,樹敵眾多,政治黑暗,體制落後,國力衰落,魏武卒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戰國中期,魏國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併嚴重,魏國無法保證“武卒”的土地配額,由於長期征戰,負擔並沒有任何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這只能是通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另外,重新訓練、培養的周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戰爭需要實力,並非武力可決定完全,因此恢復實力已經是不可能!
魏武卒(戰國時期吳起訓練的作戰步兵)
魏武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