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寧

魏格寧,1880年4月3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手藝人家庭。1903年,23歲時發表他生前惟一的一部著作《性與性格》。同年10月4日,23歲的魏格寧因苦悶絕望,在貝多芬的故居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格寧
  • 出生地:奧地利維也納
  • 出生日期:1880年4月3日
  • 代表作品:《性與性格》
簡介,解說,

簡介

現代性學是西方精神病學、心理學的產物,在我們談論性學時言必弗洛依德、藹理士,把這兩位尊為現代性學的奠基人。弗洛依德以性本能“力比多”,影響了西方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藹理士以在性學中提出人的性心理,而奠定了他在性科學中地位。可是,在與弗洛依德、藹理士同時代生活,對現代性學做出開創性貢獻的還有一位,那就是弗洛依德的同鄉奧地利猶太人奧托·魏格寧先生。

解說

一百年來,《性與性格》被譽為不可多得的天才之作,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維根斯坦、克勞斯、弗洛依德、布洛赫、卡夫卡、勞倫斯和喬伊斯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魏格寧的影響。法國女作家西蒙娜·波伏瓦寫的《第二性》中,對女性研究的名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就能在《性與性格》中聽到先聲;德國女作家韋娜那本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爭議的性心理學論著《被操縱的男人》,其核心思想“女人操縱男人”也表達了和《性與性格》相同的女性觀。
西方知識界一向不乏對魏格寧及《性與性格》的高度評價,弗洛依德、西蒙娜·波伏瓦就對魏格寧讚嘆不已,波伏瓦說,我們全都受到魏格寧的影響。那些被他影響過的人都認為,魏格寧著作中的豐富的思想、警句式的言辭,驚世駭俗的見解,不得不讓人留意並思考。不過,人們對《性與性格》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甚至對魏格寧口誅筆伐,認為《性與性格》是一部傷風敗俗的作品,散布性開放的言論。但是,魏格寧的《性與性格》不是坊間常見的那種打著性學旗號的庸俗讀物,而是一部專門研究人類性心理、同性戀和女性性問題的學術作品。它不但提出了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兩性問題,而且從哲學、心理學、邏輯學和倫理學等多個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反傳統的探討。
魏格寧生活於19世紀的“世紀末”,整個西方世界剛剛從清心寡欲的維多利亞時代走出來,但有陷入沒有方向的頹廢時代里,用英國詩人王德爾的話說,那是一個“赤裸裸的金錢和赤裸裸的肉慾”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人性被金錢扭曲,性與愛情被異化成了商品;虛偽當道,物慾橫流,高尚的人性的光輝消失殆盡;除了金錢和肉慾,大多數人已經忘掉了更高精神的存在。《性與性格》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出場的。
在《性與性格》中,魏格寧從獨特的視角剖析了性與個人生活、性與人類發展的問題。性的複雜性,雄性與雌性,病理學中的性,性別與生理學鑑定,性吸引力、性偏好,婚姻與自由戀愛,同性戀、性心理錯亂、醫學治療同性戀,性與性格、體形學與性,婦女性愛傾向、女性氣質與性、生物學中的女性、婦女解放與性自由,心理學上男人與女人,女性心理學,男女性衝動差異,女性性慾的易激性,女人性生活的領域,認知上的男女性心理差別、兩性性感受度、男人性意識特點,兩性心靈生活的特殊性、男人的等級思想,女人有沒有靈魂、女人的虛榮心、男女精神生活的差異,母親與妓女、賣淫與母愛、女人在性交中的感覺、賣淫的動機,愛欲與性慾、女性美與性衝動、愛與性道德、男人為什麼愛女人,性交與愛情、女人被奴役、母親與人類性教育、禁慾是不道德的、童貞與貞潔、男女性生活的意義等,都是魏格寧研究的對象。他不僅僅從生物學、心理學、哲學和邏輯學等學科上研究人類性現象,更注重性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的關係,希望通過對人類性現象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觀察,揭示出性問題的本來面目,還性一個清白。
《性與性格》的研究緯度十分深廣,它所關注的一些問題,性現象的複雜性、性心理、婦女解放、女人與文化等,今天依然是一些熱門話題。可是,在一百年前,就被一個23歲的思想家所注意,並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確實讓我們汗顏。
《性與性格》被性學界忽略了,魏格寧被性學界遺忘了,我們被弗洛依德誤導了。因為弗洛依德是從精神病的角度觀察人類性現象,給我們提供的實際是人類性生活中的異常現象(病症),而魏格寧則是從心理學、哲學、生物學的立場關注人類性現象,展現給我們的是人類正常的性生活現象(健康),其意義比弗洛依德的《性學三講》(《愛情心理學 》)要豐富的多。
附:魏格寧《性與性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