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內容簡介
《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研究》指在探求六朝碑別字的形成原因及各類生成途經,以形為主,通觀變遷,並注重考察解索別字字源。在充分掌握資料、較全面考察鐵基礎上締結規律,從普遍性與特殊性兩方面觀照,對六朝碑別字進行系統的研究,可供相關研究者閱讀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陸明君,1962年生於山東昌邑。畢業於吉林大學,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現工作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作品二十餘次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展、中青展、正書展、楹聯展、蘭亭獎展、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等,在全國第一屆及第二屆正書大展、第八屆中青展、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作品展中獲獎。發表部分學術文章,多次參加全書學研討會。著有《簠齋研究》、《陳介祺年譜》、《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研究》、《陸明君書法作品精選——全國展、中青展、全國篆刻展評審及獲獎作者作品系列》等。
圖書目錄
序
緒論
一、碑別字概念及相關問題
二、目前的研究現狀和選題的意義
三、本文的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碑別字概說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碑別字泛濫的現象及原因
一、魏晉南北朝碑別字泛濫的現象
二、魏晉南北朝碑別字泛濫的原因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的載體特徵
第三節 關於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的地域性問題
第二章 書體演進與碑別字
第一節 隸變與別字
一、隸變:別字淵藪
二、隸變及漢隸對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的影響
第二節 草書對楷體別字的影響
一、文字的趨簡潮流與草書
二、覃書楷化與碑別字
第三節 楷書、行書、俗寫字與碑別字
一、楷書體的筆畫特徵與文字結構
二、行書與俗寫字
三、俗寫字、帖體字與碑別字
第三章 書寫性變異
第一節 書寫與變異
一、書寫的差異性
二、以追求書寫省便、順暢為主導下的變異
第二節 “層累地”書寫變異與約定俗成
一、變異的“層累地”現象
二、變異中的約定俗成
第四章 偏旁訛混
第一節 偏旁形近而混用
第二節 偏旁形近兼意近混用
第五章 構件移位
第一節 漢字結構類型及文字構意
第二節 偏旁及構件移位的表現形式
一、一般性的構件移位
二、成字構件的分解移位
第三節 書體風格及審美對偏旁及構件移位的客觀要求
一、適應書體式樣或求書寫順暢等而進行的結構調整
二、為求結構勻稱而構件移位
第六章 仿佛性代換與約取
第一節 仿佛性代換
第二節 仿佛性約取
第七章 隸定古文、篆文與返古形
第一節 隸定古文
一、源於《說文》古文、籀文及《三體石經》古文
二、源於其他流傳資料
第二節 隸定篆文與返古形
一、隸定篆文
二、返古形
第八章 簡化、繁化、類化
第一節 簡化
一、省筆畫
二、省構件
三、並畫構件
四、以簡筆代繁筆
五、符號代替
第二節 繁化
一、繁化的內在意義
二、繁化的其他因素
第三節 類化
一、上下文間的類化
二、本體的字內類化
三、間接的類化
第九章 依“形聲”與“會意”而形成的碑別字
第一節 形聲構建:文字繁衍主渠道中的碑別字
一、在原形聲字的基礎上改換聲符
二、在原形聲字的基礎上改換、增加或重複意符
三、別字中的新形聲字
第二節 會意綴合:造字習尚
一、原即會意字,而在原字的基礎上另造者
二、原非會意字,而在原字的基礎上依會意新造者
三、完全拋開原字形的構件,重新創造者
第十章 刻工與碑別字
第一節 刻工與碑刻
一、刻工的社會地位與文化程度
二、關於碑刻
第二節 因刻工而造成的別字
一、不明書寫者本意而誤者
二、漏刻筆畫者
三、省時省力粗就而別者
第十一章 碑別字生成的多重性及互動因素
引用魏晉南北朝石刻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一
……
序言
所謂“碑別字”,包括漢唐碑刻上一般的異體字和不規範的訛形、俗寫、改作等產生的異體字,它們為數眾多,來源也很複雜。對其文字現象,曾有一些學者做過歸納分類和說明工作,但距離全面解決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多年前,我曾以隸變研究為題,系統地考察了戰國秦漢間書體演進與異體字的形成,首次從書寫的動態出發,論證了“書寫性簡化”的客觀存在及其對書體演進的主導作用,以及對字形的逐步改寫、最終導致各種異體字產生的線索等等。後來由於把學術研究的重點轉到書法方面,使得這一研究中斷,留下不少遺憾。
實際上,文字是社會化的交流工具,用字者每天都在書寫,每一次書寫都可能發生錯誤,都會有異於正字的俗寫產生。早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當中,這種情況即普遍存在,其主導的因素就是“書寫性簡化”。與此同時,與生俱來的審美需求也會促使人們改造、美化字形,增加飾筆羨畫、改造線條的位置樣態、形近類化、贅飾偏旁等等,則以持續的變化從另一個側面來增加異體字。這兩種情況在隸變、隸草楷行諸體接續演進完成的漢晉南北朝文字遺存中,有集中的體現與交叉互動,這就是頗受學者關注的碑別字現象。讀博士期間,我曾對此有所涉獵,而論文寫作止於隸書上。為此,我一直希望能有學生來繼續這項有意義的工作。
後記
此書是在本人的博士學位論文《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研究》的基礎上修訂的。我於2003年完成碩士學業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均師從叢文俊先生,專業方向為書法文獻(書法史、書法理論及創作)。叢師對我有知遇之恩,從拜識到追隨,算來已有十幾載,實在說當初考研只是想撈個名分而已,而真的踏上了叢師之船,又惟恐愚鈍不化而有辱師門,便索性坐了幾年冷板凳。多年來,叢師耳提面命,教誨不倦,雖難琢成器。但治學之心漸生,想必也是沾染了叢師的一點點靈性吧。叢師學識博洽,卻仍夜以繼日,以沉於案頭為樂,此正乃靜安先生所言“眾襄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治學第三境也。較之自己之懶怠,實為愧矣。
碑別字研究,是文字學與書法兩種學科交叉的課題,而這一課題卻不是自己所擅長的。之所以選此為論文,是因為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作為以書法為業者,與自己關聯最密切的就是文字,然而現代教育“國小”失倡,我輩文字學知識普遍匱乏,書家筆下遺笑頻出。雖有識者呼籲,而終非輕取補就之事。書法乃漢字書寫,若不明文字源流,心昏手迷,縱有墨池之功,也難解羲獻妙跡。1991年,我曾進修於北京大學,有幸得受於裘錫圭先生的古文字學課。裘先生在講課中多徵引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於省吾、姚孝遂、林淫等諸先生的觀點。從那時起,我對吉林大學古籍所就產生了敬意與特殊的感情,未想到自己後來卻成為了吉大古籍所的學子。上述這段經歷,也引發了我對文字學的興趣。讀研究生期間,除本專業開設的文字學課外,還經常去聽古文字專業的課程,所以著手碑別字研究時也就沒有畏縮。
文摘
3.研究碑別字的重點與難點在書寫性變異問題上,這也是本文著力探索的一部分。影響書寫性變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漸進性訛變,有約定俗成在起作用,有審美需求所使,有書寫者習慣等。而每一種情況都不是孤立的,故本文除在相應章節中集中探討外,在其它章節或許多字例中也有所涉獵。
4.目前在石刻文字研究的著述中,尚沒有關注鐫刻對文字的錯、訛造成影響的,這是學術研究中的空白。實際上刻工對碑誌中文字的誤刻、漏刻及改易現象幾乎在每一石刻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的甚至非常嚴重。本文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
5.本文注重從時代縱向與地域橫向去考察,還注重了載體特徵,對不同層面的書刻者而造成的別字差異,進行了探析。另外,還結合流傳或出土寫本材料進行比勘,以求研究上的客觀而不偏失。
本文所涉及的字例,以拓本圖版為主要參考對象,輔以《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等。建國後,隨著考古成果的日益顯著和印刷水平的提高,著錄各個時期石刻的書不斷出版,尤其是一些大部頭的圖錄書,如《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洛陽出土北魏墓誌選編》、《新中國出土墓誌》系列叢書中已出版的各省分卷等,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