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魏晉南北朝皇陵
- 分為:南朝和北朝
- 類別:古建築
- 用途:埋葬皇帝
南朝,簡介,特點,價值,蜀先主劉備惠陵,北朝,簡介,特點,宋武帝初寧陵,齊景帝修安陵,
南朝
簡介
漢代滅亡之後,西晉曾一度統一了政權,但是馬上發生了八王之亂以及由八王之亂引發的五胡亂華。從此,國家動盪不安。朝代更替頻繁。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秩序也非常混亂,很多大墓被偷盜,帝王的陵墓自然也難以保全。
所以這個時期的陵墓主要是設法防止盜掘。這種做法始於魏文帝。魏武帝曹操死後葬於高陵(今天的河北臨漳)。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毀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所以民間一直有曹操設"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在成都劉備墓上,有清人完顏崇撰的對聯說:"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其實,"古不墓祭"只是他的藉口而已,就在這一年,他為自己營建壽陵時,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他說:鑒於"漢氏諸陵無不發掘",因而決定"因山為體,無封無樹,無立寢殿……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原來,他是怕改朝換代,政權交替時,自己的屍體陵寢也象漢代帝王的陵墓一樣,被入盜掘。魏文帝這個決定,對時局動盪不定的魏晉南北朝,影響很大。二百多年間,沒有出現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風氣,也大有收斂。
出於防止盜掘的這個特點,就使這一時期的陵墓建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為了把墓室隱蔽起來,讓人難以尋找,南京富貴山的晉恭帝,就是把墓坑選在兩山的峽谷中,埋葬後,再用土填上,使與兩山一樣高。把一個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資,是不難想像的。這件事發生在晉朝亡國之際,國家正處於大混站中,這位晉恭帝在位也僅二年,是被臣下劉裕所廢,後來又被其所殺。他是晉代最後的一位皇帝。就是這個亡國的皇帝陵,竟如此揮霍財力,正像史書所謂:"主昏臣亂,未有如斯不亡者也。"
南朝是與北朝相對峙的一個政權,南朝的社會經濟相對超過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將黃河流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帶到南方,有力地推動了南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反映在陵寢建築上表現為規模較大、布局規整、有較豪華的地宮。地宮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門牆、墓道和排水溝五部分。並恢復了東漢謁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築也相當宏偉,在陵前神道兩側建置成對的石獸、石柱和穹碑等。
特點
一、陵墓依山建築,一般在山上開鑿較規整的長坑為墓室,然後填土夯平再起墳丘。室外四周修建多條擗土牆,室前建甬道,內設兩重石門,墓室底下還修建排水溝,以防潮濕。
價值
蜀先主劉備惠陵
惠陵西側原來建有"昭烈廟"和"武侯祠"。據記載,武侯祠始建於公元四世紀,盛唐詩人李商隱游惠陵時,曾寫下"武侯祠古柏"一詩。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宮城外柏森森"的詩句,可見當時惠陵周圍古柏蒼鬱,氣勢宏偉。明朝初年,把"武侯祠"併入"昭烈廟",重修後的昭烈廟頗為壯觀,大門橫額楷書"漢昭烈廟"金字大匾。但這一建築早已毀於兵火。
北朝
簡介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為十六國統治時期。這些少數民族有的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有的剛剛進入奴隸制,帶有殘酷的掠奪性。他們入室中原,使中原社會經濟的發展遭到破壞,因此更沒有能力營建大規模的陵寢,多採用傳統的"替埋"辦法,不起墳。史載,後趙的石勒和其母都是採用這種葬制,沒有任何標記。因此這一時期的陵墓至今未被發現。
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為了鞏固其政權,北魏統治者吸收漢族文化,實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為思想統治的武器,從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進程,使社會經濟又得到恢復和發展。陵寢的建制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化。北魏遷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帶,遷都洛陽後,陵域選擇在洛陽瀘河以西的北邙山。
特點
北魏陵園建制有以下特點:
一、逐漸恢復了秦漢以來的陵寢規制,一般建有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築祭殿,為上陵拜謁之所。
三、北魏遷都洛陽後,陵域布局規整,帶有鮮卑族族葬的遺風。瀘河以西是北魏諸帝陵域,瀘河以東,為近支皇族墓葬區和嬪妃葬地,再往東排列是"九姓帝族","勛舊八姓"和內遷"餘部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這一布局與漢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區別。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永固陵俗稱"祁皇墳",底方上圓。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後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總長十七米多。連線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馮太后棺槨放置在後室。為防盜掘,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在甬道內設定封門牆。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餘萬塊。
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宋武帝初寧陵
初寧陵是原有規模較大的陵園,內有寢殿和陵廟建築。據《宋書》記載:"自元嘉以來,每正月輿駕必謁初寧陵",但是陵園建築多毀於兵火,僅存陵前神道兩旁的天祿和麒麟石雕。天祿居東,已經殘缺不全,目嗔口張,昂首寬胸,五爪抓地,雙角已失,有須子和雙翼,翼呈鱗羽和長翎狀,捲曲如勾雲紋,極富裝飾意味。麒麟居西,四足已失。體態與天祿對稱,僅頭略向後仰,獨角尖已殘斷,雙翼的形狀與天祿相似。兩售石雕造型凝重、古樸,與漢代石雕刻風格有脈息相通的聯繫。
初寧陵多次被盜掘,陵冢已經被夷為平地。地宮布局,史無記載,尚待發掘。
齊景帝修安陵
齊景帝修安陵,位於今天的江蘇省丹陽縣城東北,鶴仙坳山崗南麓。崗上林木蒼鬱,崗前是一片開闊的山坡地,景色秀麗。
修安陵依山為穴,陵前建有神道,神道兩側列置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和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異瑞獸,陵前列置二獸,寓意皇帝受命於天,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修安陵前的石獸與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樣,是由整塊巨石雕琢而成,但其風格不同於西漢石雕的樸實與渾厚,而是注重形體美,刀法細膩,是名副其實的圓雕。從造型上看,儘管這些石獸是人們憑著想像力創造出來的,但是它作為一種獸類的形象是真是的。石獸整體和局部造型和諧,動勢富有節奏感,似在曠野面對蒼穹嘶吼、奔騰,充滿了藝術魅力,是南朝時期石雕藝術的珍品。
齊景帝肖道生修安陵石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