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時珍
- 外文名:Wei Shizhen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蓬安
- 出生日期:1895
- 逝世日期:1992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哥廷根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生平,相對論,學成歸國,
人物生平
書香門第出才俊:四川省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 魏家是蓬安縣魏家壩當地書香世家,魏時珍祖父魏鼎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舉人,魏父魏錫遠是當地商賈,曾任大竹縣(今四川大竹)教諭、蓬州(今蓬安)玉環書院院長、成都錦江書院教授;大伯父與二伯父皆是秀才。大約6歲時,魏時珍在祖父魏鼎(晚清舉人)的督導下開始讀書。清光緒34年(1908年),剛13歲的魏時珍辭別祖父和雙親,與兩位堂兄一道赴成都求學,考入成都高等學堂附設中學(成都石室中學前身)。在這裡,他遇到了王光祈、李劼人、郭沫若、周太玄等志氣相投的同學。
1913年魏時珍與周太玄結伴同行,取道重慶,沿長江順流而下,到了上海,魏時珍考進德國寶隆醫生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同濟大學前身)德文科,與宗白華、鄭壽齡等人同班。魏時珍由於德文成績優異,1918年德文科畢業後直接進入工科,主修電機專業,並應聘留校任德語教員。
1918年夏,李大釗、王光祈等人醞釀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創辦《少年中國》雜誌,提倡以科學、民主救國。王光祈曾介紹毛澤東和趙世炎入會,魏時珍經王光祈介紹最早入會並參加活動,魏時珍又舉薦張聞天、介紹宗白華等人入會。魏時珍和宗白華是《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寫人。1919年底,老同學王光祈又與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在北京、上海組織了“工讀互助團”,魏時珍也欣然入團。
德國哥廷根大學第一個中國留學生
1920年4月,24歲的魏時珍與28歲的好友王光祈一道,前往德國求學,入法蘭克福大學學習。1922年,魏時珍報考當時有“數理王國”之譽的德國哥廷根大學,成為該校第一個中國留學生,並任哥廷根中國留學生會會長。在哥廷根大學,魏時珍師從 戴維·希爾伯特、柯朗、波爾恩、列爾松等國際知名的數學、物理、哲學教授。大師的風範與見解令此時的魏時珍大開眼界,他對數學也產生了日益濃厚的興趣。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期間,他和王光祈、宗白華等人發起組織了“中德文化研究會”,積極促進中西文化交流。1923年初,朱德與孫炳文來到德國,寄居在魏時珍宿舍附近。魏時珍幫助朱德、孫柄文補習德文。不久,孫炳文先行回國,朱德仍堅持學習德語。朱德、魏時珍由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四川第一位數學博士
在哥廷根大學經過四年的攻讀,魏時珍完成了全部應修學科,寫出了《在平均負荷下四邊固定的矩形平板所呈現的現象》這篇高水平的畢業論文。這篇論文以數學方法解決了物理彈性力學範圍內某些疑難問題,對建築學的貢獻甚大,受到有關權威學者的讚揚,魏時珍因此於1925年被授予數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這是當時數理學科最高的學位,也是中國人在哥廷根大學獲得的最高榮譽。魏時珍是四川省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比1917年中國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胡明復只晚7年。
相對論
在德國的魏時珍對一切都充滿著好奇與興趣,他攻讀的雖是數學博士,卻對德國古典哲學、文學等均潛心研討,且多有心得。他提出,德國批判主義與中國宋儒程朱理學其實有其相通之處,使得中國古典哲學研究為之一新。此外,魏時珍還關注著國際最新的物理學動態,當他聽說德國科學院院士、《相對論》作者愛因斯坦正在柏林大學講學,便馬上給愛因斯坦寫信,希望能得到指導,請求他允許其將《相對論》的基礎知識介紹到中國。不久,魏時珍就收到愛因斯坦熱情洋溢的親筆覆信。在得到愛因斯坦的首肯後,魏時珍遂夜以繼日精心研討,撰寫了一篇關於相對論學說的科學論文,連同愛因斯坦的覆信寄回祖國發表在1923年的《少年中國》月刊上。文章的發表極大地促進了相對論在中國的傳播,魏時珍成為最早向國內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學者之一。
學成歸國
1925年,魏時珍回國,被京、滬數理界專家視為後起之秀,名重一時。魏時珍先後在上海同濟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理學院、川康農工學院、國立成都理學院任教。川康農工學院和國立成都理學院都由魏時珍親手創辦,並曾任川康農工學院院長、國立成都理學院院長。1949年國立成都理學院結束,學生合併入四川大學。1951年8月,在周恩來及張瀾的親自關心下,魏時珍受聘四川大學數學系教授。
從德國歸來的魏時珍是最早溝通阿根廷學派與中國數學界聯繫的學者,他給學生帶來了最新的數學理念,早在20世紀30年代,魏時珍就在國內講授“偏微分方程”、“變分法”、“相對論”等新興學科。1935年,中國數學會成立,魏時珍當選為第一屆理事,並擔任雜誌編委會成員,此時的他,已成為中國數學界的元老。魏時珍研究領域是微偏分方程和數學物理研究,對當時的中國數學界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神秘而充滿挑戰性的學科。而早在留學德國期間和回國初,他已發表了一系列高質量的數學論文:1925年他在《少年中國》學刊上發表《人類進化面面觀》、《科學之宗旨》、《量子論的數學基礎》。
偏微分方程的大學教材
1927年,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特聘魏時珍為成都大學客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在此期間他為給學生們提供一本規範的數學講義,特撰寫了《偏微分方程》一書。該書於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關於偏微分方程的大學教材,對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主張文史哲為一體,文科、理科相互滲透
魏時珍認為文、史、哲應為一體,密不可分,為此,他提出,大學專業設定不宜過細,文科、理科應相互滲透,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在校期間既能獲得本專業的知識,又可以對其他學科有所了解。20世紀世紀30年代,魏時珍把這種教育理念帶到四川大學,在他就任四川大學理學院院長時,便向學校建議:數學學院應開設文、史課程,文、法學院的學生也應該學習一點自然科學。
研究領域涉及數學、物理、哲學、文學等多學科 魏時珍的研究領域,並不局限於數學本身。1937年,魏時珍在《哲學評論》學刊上發表《康德與馬克思對話》;1958年,主編《相對論》;1980年,在成都撰寫《孔子論》一書,論述老子倡導仁政愛民,有教無類,禮樂修身的事業。
1982年,魏時珍在國外的朋友、學生收集他在海外發表的論文,匯總出版了《魏嗣鑾先生科哲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