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平蓀

魏平蓀,名家泰(1910—1986)江蘇興化昭陽鎮人,當代名中醫、書畫家、詩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平蓀
  • 出生日期:1910
  • 逝世日期:1986
  • 職業:中醫、書畫家、詩人
人生履歷與生平,成就與貢獻,對肝膽疾病的貢獻,對小兒患哮喘病的貢獻,對肝病的貢獻,出生詩書畫醫世家,父 魏鄭卿,伯 魏克三,外祖父-朱玉成,魏氏家族中名醫甚多,母校-上海國醫院,青年才子,幸遇伯樂,投入抗戰,醫德高尚,做醫先做人,同情和周濟勞苦大眾,終身好學,誨人不倦,四兩撥千斤,

人生履歷與生平

魏平蓀
18歲考入上海國醫院,1936年畢業,懸壺於興化南門,行醫五十五年.
1949年興化解放,魏平孫任興化中西醫學研究會副會長、衛協會副主任。
1952年,他回響政府號召,帶頭組織聯合診所。
1956年魏平蓀被選為縣人民代表,
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後被開除公職,在家中一邊坐診,一邊整理臨床體會,寫下大量筆記。
1962年被安排到興化昭陽鎮中醫院工作。
1978年平反後的恢復職務,先後任興化縣政協委員,興化第一、七屆人大代表,中醫院副院長,興化政協副主席,興化醫學會名譽會長,興化詩畫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衛生工作先進代表等。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魏平蓀成為興化第一個具有高級職稱的副主任醫師。
1986年冬天,魏平蓀因患肺癌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成就與貢獻

對肝膽疾病的貢獻

1956年,揚州地區血吸蟲肆虐,魏平孫被調到揚州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主治肝脾腫大和肝腹水。並被《江蘇中醫雜誌》聘為特約撰稿員,先後發表了“祖國醫學對血吸蟲肝脾腫大的認識及中藥治療”、“使用商陸合劑利尿療效的觀察”等論文,對肝膽疾病的研治作出了貢獻.

對小兒患哮喘病的貢獻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小兒患哮喘的很多,紛紛前來求治。魏平蓀學於古卻不泥於古,他在 《張氏醫通》“冷哮丸”方的基礎上大膽改進,增加砒霜等藥。因砒霜是劇毒藥,主要起滌化寒痰作用,需經公安部門批准。魏平蓀親自監製,嚴格把關,患兒服後無一不愈。後來全國許多醫院的中醫來信向魏平蓀求方,他毫無保留地告訴人家,並把方子獻給中醫院,一直沿用至今。

對肝病的貢獻

興化地處水鄉,肝病為患,當地俗稱“黃胖病”。那時沒有特效的西藥治療,死亡率很高。魏平孫主張扶正去邪、攻補兼施治之。農村貧困病人往往無法堅持治療,魏平孫因地制宜,運用偏方土藥,自擬“地栗消痞丸” (地栗又稱別萁,農村皆有)專治肝脾腫大、肝腹水,活人無數。

出生詩書畫醫世家

父 魏鄭卿

當地有名的書畫家,尤以通草剪貼著名。

伯 魏克三

名雋(1878-1949),興化人,清末拔貢,(清末為法部主事。其詩書字畫名噪一時。但一生甘於清貧,不願為官,以設館蒙童,鬻畫受贄為生。魏平蓀8歲承嗣伯父,在其嚴厲教育下,孔孟經史,詩書字畫均精通。

外祖父-朱玉成

興化有名的兒科醫生,人稱“痘疹菩薩”;

魏氏家族中名醫甚多

名震江淮的魏筱泉(其醫案記載於 《清代名醫錄》中)、魏蔭堂等。
前輩魏步寬、魏樂生兄弟的亦是名醫.

母校-上海國醫院

青年才子

1934年作論文 《讀傷寒論後》、《不善讀“本草經”要誤解藥效》等篇分別發表在 《上海市國醫報》、《上海中國醫學院院刊》、 《上海光華醫學雜誌》上。

幸遇伯樂

當時學校一批全國著名的中醫大家有朱南山、余歧山、張贊臣、陸淵雷、秦伯未等任教授。先生精讀岐黃,博覽群書。曾於秦伯未私交甚篤,經常一起談論古籍詩文,稱其“敏而好學,質樸才精,習古不泥,善讀古書”。

投入抗戰

上海“8·13”事變發生,魏平蓀和同學們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號召下投入抗戰,支持19路軍。魏平孫任軍需之職。後國民黨抓捕進步人士,同鄉好友丁冬放(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時為上海勞動大學學生,是中共地下黨員,被反動派追捕,情急中把傳單藏在魏平孫的被褥里,被查出。後學校出面擔保才免受牽連,魏平蓀仍冒險去獄中看望了丁。後來,和同學們一起南下請願,火車到鎮江時被阻攔。

醫德高尚

做醫先做人

一生最注重的就是醫德,最敬仰的是孫思邈和李時珍。給後人講醫古文,首先講解的就是孫思邈“千金方”總序——大醫精誠。他說,要想做一個“蒼生大醫就要記住這幾句話,做到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一心赴救,不得訾毀諸醫……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同情和周濟勞苦大眾

行醫數十載,凡鄰近工農大眾概不受酬,對窮人還賑藥。那時住在興化城牆上的窮人都是自搭的草棚,又矮又暗,魏平蓀1米84的個子總要低頭彎腰才能進去,他從無怨言,深受百姓愛戴。
一次診所收治一名貧窮的闌尾病人,魏平蓀決定免費為其治療。幾位醫生連夜研究,拿出手術方案,大家齊心合力,手術成功了。魏平孫又參加值班,直至病人痊癒。定期下鄉坐診,為當地農民施治,深受農民歡迎。
老母病重後,他親自餵水餵飯,拉屎拉尿,極盡孝道。雖身處逆境,只要有患者求醫都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他不相信救人有罪。在最困難的時候,經常受到老百姓的暗中資助,中午下班回家,窗台上不是米就是油,使他深受感動。 落實政策,得到新生後的魏平蓀,雖年已七旬,每天門診多達一百五十多人次,經常圍得水泄不通。魏平孫立下規矩,上午一律先看農村病人,那時農村交通還不方便,必須讓病人及時趕回去,因此經常忙到中午十二點多鐘還無法下班。

終身好學,誨人不倦

購買名家著作,每晚看書至深夜,和徐靄青、吳魯賓、姚彝伯、成仲黃等時相過從,除互相切磋詩詞歌賦,還虛心向他們學習醫學方面的知識。博採眾長,對疑難雜病能別出機杼。對學生關懷備至,視學生為己出,這些學生後來都成為中醫骨幹力量。

四兩撥千斤

魏平孫對診脈、察舌非常重視,老百姓都知道他“看舌斷生死”,其實他只是用心觀察。
有一男患者高熱數天未退,懷疑是傷寒。魏平蓀仔細把脈、看舌後對家屬說“病屬濕溫,傷寒不能排除,適見舌有浮苔,且喜病不至於過險,服藥後如舌苔漸退,必有挽救”。患者服藥後果然逐漸退熱。
魏平蓀堅持辨證論治,從不迷於表象。曾治一婦女,突然抽搐,西醫以癲癇治之未效,請魏平孫出診,魏詳細詢問病史,速予治療,患者很快好轉。魏平孫繼承趙魏學派,治方嚴謹,用藥輕靈,在他平日的處方用藥中完全體現出這種風格和理念,臨終前還叮囑弟子們,要注意方中的大架子,意為要抓住用藥重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