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熱頭痛,證名。外寒束閉內熱所致的頭痛,出自《明醫雜著·續醫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鬱熱頭痛
- 出處:《明醫雜著·續醫論》
鬱熱頭痛,證名。外寒束閉內熱所致的頭痛,出自《明醫雜著·續醫論》。
鬱熱頭痛,證名。外寒束閉內熱所致的頭痛,出自《明醫雜著·續醫論》。《明醫雜著·續醫論》:“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由鬱熱於里,毛竅常疏,風寒易入,寒邪外束,內熱鬱閉所致。證見...
指胃中鬱熱引起的頭痛。症見鼻乾目痛,上至頭額,下至齒頰,痛無定時。因小兒脾胃脆嫩,過食肥甘厚膩食物,引起脾胃消化功能失調,積滯化熱,熱極生火,火性上炎,循足陽明胃經上行所致。治宜疏風清熱。用菊花茶調散。 英語翻譯 ...
浙貝母9克,澤瀉12克,黃連12克,吳茱萸6克。加減 如兩脅疼痛較重者,加川楝子,以利氣止痛;大便秘結,心煩頭痛者,加大黃,以通腑泄熱;如舌紅少津,有熱傷陰液趨向者,加生地黃、玄參、麥冬。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
臟腑積熱,濕熱穢毒,眼目赤腫,鬱熱頭痛,咽痛牙痛,口鼻熱瘡,食積腹痛,濕熱黃疸,痢疾初起,里急後重,淋濁澀痛,瘡腫熱毒,以及婦人經水不調,產後瘀血作痛。文獻摘要 《飼鶴亭集方》:“二十四制清寧丸。此藥能去五臟濕毒,穢...
均為辛散之品,辛散能解郁開結,故全方能瀉火解郁,祛風止痛。頭痛偏於一側者,還可加川芎10克;前額痛甚者,加白芷5克。本方為鬱熱上擾頭面所致頭痛,對虛寒性頭痛不宜使用。此外,服藥期間應當調情志,忌惱怒,慎服辛熱品。
濕遏熱伏證是表現為濕邪阻遏氣機,鬱熱不能宣散透發,以發熱不甚,午後較顯,胸脘痞悶,苔白、舌絳等症狀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 頭痛,身重,發熱不甚,肢體睏倦,胸脘痞悶,口不渴,納食呆滯,小溲黃赤,本證辨析 濕邪郁遏,...
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血淵,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黃疸,痛經,經閉,滯產,等。直刺0.5—0.8寸。名稱釋義 (1)合谷。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
臨床表現: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咽乾,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密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法:疏肝解郁,清肝化火。常用方劑:丹梔逍遙丸加減。常用中藥:丹皮、梔子、柴胡、當歸、芍藥、白朮、茯苓、炙甘草、...
3.典型的肺衛症狀,初起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語聲重濁或聲嘶,惡風,惡寒,頭痛等。繼而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病,多人同時發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如高熱,頭痛,...
時氣頭痛不可忍者。方義 方中石膏、竹葉、梔子清熱瀉火;甘菊花疏散風熱而清利頭目;蔥白通竅止痛;豆豉輕宣鬱熱。諸藥合用,可清宣鬱熱,通竅止痛。文獻摘要 《醫方類聚》:“治時氣頭痛不可忍者,宜服淋頂湯方:石膏(搗碎)十兩...
少數病例初起可兼見惡寒無汗、頭痛等衛表見證,但表證較輕且短暫。起病急,病情重,傳變快,易出現營血分證候,病變過程中容易出現斑疹、痙厥、神昏等危重證表現,後期易出現下焦肝腎陰液耗損證、陰虛動風證。本病與風溫的鑑別診斷:...
症狀呈現寒熱並見,既有惡寒,體痛,咳嗽,鼻塞等表寒現象;又有口乾渴,尿黃,大便乾燥等里熱現象。部分患者可有高熱、頭痛、周身關節肌肉酸痛,咽部乾痛,咳嗽少痰,舌紅苔黃等。辯證施治 證候 寒熱並見狀,既有惡寒,體痛,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