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蛐蛐

鬥蛐蛐

鬥蛐蛐是中國民間搏戲之一,用來爭鬥的蛐蛐除了頭是圓的,下身和平頭的蛐蛐一樣。簡單的鬥法是把罐里放土搗平,兩隻鬥蛐蛐放在罐里。用蛐蛐草,農民有的叫熱草,引一下就鬥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鬥蛐蛐
  • 外文名:A cricket
  • 屬性: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
  • 別名:秋興、斗促織
簡介,起源,

簡介

鬥蛐蛐,也即鬥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即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鬥蟋蟀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至今的觀其斗,從這一微小的側面,也反映了社會歷史的變化。至於鬥蛐蛐這一活動起源於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但宋代朝野內外大興鬥蟋蟀之風,並將“萬金之資付於一啄”,已有史料證明。清代比賽益發講究,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鬚、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製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它們互相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總之,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真正的蟋蟀名產地是山東齊魯大平原,而山東德州市寧津縣的蟋蟀更是非同凡響,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體質強健、兇悍,有頑強的斗性、耐力。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次勝出。

起源

日本多數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唐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