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天行長臂猿是白眉長臂猿屬(
Hoolock )下的第三個
物種 。一百多年前,人們以為世界上所有的
白眉長臂猿 都是一種。幾代靈長類學家仔細“找茬”,才將分布在緬甸境內
親敦江 兩岸的白眉長臂猿分成兩種——
親敦江 以東的
東部白眉長臂猿 (
Hoolock leuconedys )和親敦江以西的
西部白眉長臂猿 (
Hoolock hoolock )。由於中國雲南位於親敦江以東,所以打那時起,分布在
高黎貢山 的天行長臂猿就一直被當成是東部白眉長臂猿。
該物種以《
星球大戰 》加盟的“天行者盧克”(Luke Skywalker)命名,因為它的發現者是電影冬粉。科學物種的拉丁學名"
tianxing" 是用羅馬化的中文拼音,字面為漢語的“天”和“行”,有在空中移動和行走的意思,指
長臂猿 的活動模式。
天行長臂猿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國內的種群數量不足200隻。2007年1月12日上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山大學、雲南省林業廳等單位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一種在雲南省高黎貢山發現的新種長臂猿,並將之命名為天行長臂猿(或稱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據研究者初步判斷,其主要分布於怒江和伊諾瓦底江及其上游的恩梅開江之間。天行長臂猿是白眉長臂猿屬下的第三個物種,前兩種是東部白眉長臂猿和西部白眉長臂猿。在被發現以前,它一直被當成東白眉長臂猿。
天行長臂猿也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雖現已獨立成種,但國內的種群數量不足200隻。確定天行長臂猿為新物種的研究人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范朋飛 建議,其受威脅等級至少是“瀕危”。
2007年,范朋飛等研究人員開始對白眉長臂猿的歷史分布區進行全面調查,進入了高黎貢山。在前期的種群數量調查和後續的野外觀察中,研究者們拍攝了大量的白眉長臂猿照片。范朋飛注意到,高黎貢山的白眉長臂猿在形態特徵上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有明顯的差異。2010年以後,他真正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新種。
為了徹底搞清天行長臂猿的分類地位,范朋飛和昆明動物所蔣學龍研究員、何鍇博士聯合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靈長類分類學家,從外部形態特徵、牙齒幾何形態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多個方面對天行白眉長臂猿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天行長臂猿無論雌雄,在外形上都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具有明顯的區別。高黎貢山的雄性白眉長臂猿眼眶下沒有明顯的白須,下巴上的鬍鬚為黑色或棕色,雌性雙眼之間的白毛較少;而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眼間白毛濃密,眼側白毛豐富,形成一個明顯的白環。它們的牙齒也有比較明顯的分化。
天行長臂猿在遺傳上構成一個獨特的支系,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構成姐妹群,與西白眉長臂猿構成姐妹群。分子種計算的結果顯示,天行長臂猿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的分化時間在49萬年左右。於是,研究團隊判斷,這是一個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Hoolock tianxing” , 即天行長臂猿,也稱為高黎貢白眉長臂猿。
美國東部時間1月11日,由范朋飛主導的中美英德澳五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靈長類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正式發表新物種天行長臂猿的研究論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月12日,范朋飛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命名“天行”的原因:“自漢代以來,長臂猿就經常被引申為君子,隱居在深山,見不到真面貌;還有,長臂猿一般都是在樹冠上層活動的,基本上從來不下地,所以叫天行。”此外,他也希望以這句古諺呼籲大家遵循大自然自有的規律。
其實,范朋飛還是一位“星戰迷”。國外媒體稱天行長臂猿為“Skywalker Hoolock Gibbon”,而《星球大戰》中Skywalker(天行者)的扮演者Mark Hamill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對天行長臂猿研究的支持。
在長達十年的研究過程中,最難的是如何與野生長臂猿建立信任關係。要讓野生長臂猿相信人類、熟悉人類的存在,行話叫“習慣化”。“它們壽命特別長,記憶力也特別好。”當地老百姓有狩獵的習慣,范朋飛猜想:“可能它們被打過,所以我們剛去的時候,它們特別怕,看到人就跑。”范朋飛對南方周末記者感嘆:“花了5年的時間才習慣化,從2012年3月到2017年。這可能在國際上都是個記錄了。”每天一大早,范朋飛就跟著長臂猿響亮的叫聲找過去,“然後儘量不要打擾它,假裝不是特別關注它,實則一直觀察。”
持之以恆終於打動這些通人性的物種,當它們卸下了心防,久坐在樹下的人類和樹冠上的長臂猿,也能靜靜地相處,不再有懼怕,亦沒有尷尬。“它到哪去你都可以跟著它,一直跟到它晚上過夜。這樣我們才能收集數據。”范朋飛說。到現在為止,范朋飛的研究團隊已經習慣化了3個群落。“長臂猿本來是喜歡生活在低海拔的熱帶雨林,但我們國家現在的低海拔熱帶雨林基本上被人類占據了,被開墾成了農田。”范朋飛覺得,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是盈江地區白眉長臂猿所面臨的主要威脅。
繁殖力低也是長臂猿亟待保護的原因。據范朋飛介紹,天行長臂猿性成熟的時間比較晚,大概要到10歲左右,而且4到5年才能生一胎。丁銓認同英國科學家珍妮·古道爾說過的一句話:“唯有了解,才有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有行動。”對於“天行者”來說,被發現,是個好訊息。
形態特徵 成年天行長臂猿的體長60-90厘米,後足長14-15.3厘米,顱全長93-99厘米;體重6-8.5千克。雄性和雌性的體型差別不大,但雄性有長陰毛;對生而短的拇指;彎曲的手指懸掛時可牢固抓握。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用來懸掛和在樹間盪臂。
雌雄異形 ,成年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有兩條明顯分開的白色眼眉,頭頂的毛較長而披向後方,故頭頂扁平,無直立向上的簇狀冠毛,與冠長臂猿屬相區別。鬍鬚和陰毛淺黃色。成年雌性四肢顏色比身體其它部位顏色偏淡,體毛為灰褐色,胸部和頸部的顏色較深。眼眉更為淺淡,淺褐色或淺黃灰色,頰部和腹部暗褐色。顏面寬闊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趨淺淡,白色。雌性眉毛白色,接近淡黑色臉部邊緣處變窄,眼下有一條紋,並穿過鼻樑,使面部看上去像一個頭骨形。有
喉囊 ,可增大領地鳴聲的強度。皮毛濃密、絨毛狀。
幼體出生時淺白色,但過幾個月後就近似雄性皮毛了。
近種區別 雖然都有著標誌性的白色眉毛,但天行長臂猿的眉毛並沒有
東白眉長臂猿 那么厚重。雄性天行長臂猿的下巴上沒有和眉色配套的白鬍子,而雌性天行長臂猿的白眼圈也不像東部白眉長臂猿的那么濃密。
東部白眉長臂猿與天行長臂猿的區別
在澳大利亞,1956年前最初描述東白眉長臂猿的分類學家科林·格羅夫斯(Colin Groves)提供了自己關於白眉長臂猿的所有原始記錄,倫敦動物學會的薩繆爾·特維(Samuel Turvey)博士跑了英法德三國的多個自然歷史博物館尋找標本,而紐約大學的亞力杭德拉·奧爾蒂斯(Alejandra Ortiz)和克萊爾·季末克(Clare Kimock)則幫助測量了美國所有白眉長臂猿標本的頭骨和牙齒——而他們,只是為確認天行長臂猿與東白眉長臂猿的差異而奔走的眾多研究者中的一部分。
標本圖片
早在1917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派出的一個探險隊就在高黎貢山採到了長臂猿的標本。那是一隻雄性天行長臂猿的標本。圖片上排顯示的分別為該標本的眼周、鬍子以及陰毛位置的照片,下排則是典型東白眉長臂猿正模標本對應位置的照片。
經過通力合作,他們最終蒐集到了充分證據,證明高黎貢山的長臂猿屬於有別於東白眉長臂猿的另一物種。分子遺傳學分析表明,這個物種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在距今約49萬年前就已分化。研究者推測,兩者的分布很可能是以伊洛瓦底江的源頭之一
恩梅開江 為界。天行長臂猿主要分布在恩梅開江以東的
高黎貢山 。
棲息環境 天行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性靈長類動物。棲息於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雨林。其棲息地海拔跨度很大,從海拔500米左右至海拔2000多米都有分布。高黎貢的天行長臂猿甚至棲息于海拔2700米的森林中,作為一種熱帶性質的物種,高海拔的冬天對它們來說是一嚴酷的考驗。最喜歡的棲息地是灌木叢與高大樹木的樹冠上。在白眉棲息地中發現的典型樹種包括
芒果 、
龍腦香 、
合歡 ,
紅桂 和
小葉榕 。
生活習性 天行長臂猴完全樹棲,幾乎常年生活在樹上,家庭直接在大的樹枝上蜷縮睡覺。不築巢,覓食、睡覺、休息都在樹上進行,很少下地活動,嚴格樹棲,偶爾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時,身體半直立,兩臂有時彎在身子兩側,有時舉過頭頂,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其行動時靠兩條長臂和鉤形的長手,把自己懸掛在樹枝上,像盪秋乾似的盪越前進,動作迅速準確。天行長臂猴以多種野果、鮮枝嫩葉、花芽等為主要食物,亦食昆蟲和小型鳥類。
為單雄單雌配偶系動物,集小的一夫一妻的家庭群。同自己的幼仔組成一個小的群體,通常3-5隻為一群,每個家庭家域領地嚴格,占據一塊大約面積為30-40公頃的領地,棲息地較差的地方家域面積較大。在夏季清晨,經常發出領域性的二重奏叫聲,之後以及冬季則很少鳴唱。叫聲由洪亮的哀號升音和低調的降音組成,每次持續約15分鐘,沒有性別上的特殊差異。並且每天早上起來都發出大聲的啼叫,其叫聲洪亮,數里外可聽到,聲音好像“呼——克,呼——克”。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和緬甸。分布區非常狹小,僅在中國雲南3縣(區)有分布,種群數量不足200隻,且呈現出明顯的片斷化分布,如: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僅保存有白眉長臂猿不到20群,數量60-70隻,其他種群分布在盈江縣蘇典鄉、支那鄉和中緬邊境的騰衝縣猴橋鎮。
天行長臂猿分布圖
上圖中不同顏色的區域代表白眉長臂猿屬下面三個種及一個亞種的大致分布區,橙色區域是天行長臂猿,黃色區域是東部白眉長臂猿,綠色區域是西部白眉長臂猿,最頂部的灰色區域是西部白眉長臂猿亞種。圖上亦標示出:(1)高黎貢山的白眉長臂猿野外分布記錄(藍色點:鳴聲記錄;紫色點:照片記錄);(2)研究中涉及的模式標本野外採集地點:天行長臂猿模式標本採集於Homushu,天行長臂猿模式標本採集於Sumprahum,西白眉長臂猿模式標本採集於Garo Hills。
繁殖方式 每年9月至翌年2月發情交配。交配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雄獸和雌獸都用前肢緊握樹枝,面對面地懸掛於空中,用後肢相互摟抱腰部,下腹部緊貼,交配時臀部不斷地顫抖,時間持續20秒鐘左右。另一種是雄獸在後,雌獸在前的面對背蹲坐式,交配時雌獸的臀部高抬,低頭或轉頭回望著雄獸,雄獸則在背後緊抱雌獸,臀部連續抽動,持續時間較長,可達2-3分鐘。交配時雌獸發出一種低而急促的哼叫聲,交配之後雄獸則表現得很興奮。雌獸平均每3年產1胎,每胎1仔,懷孕期為7-7.5個月。初生幼仔的體毛為乳白色,6個月後變為灰黑色。7-8歲時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0-3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與天行長臂猿的獨立物種身份相伴生的,是研究者對它們生存狀況的擔憂。此前,包括天行長臂猿在內的東白眉長臂猿被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但天行長臂獨立成種,生存狀況就需要進行重新評估了。
中國天行長臂猿數量約150-200隻,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天行長臂猿保護的重點區域。20世紀50-60年代,天行長臂猿在雲南西部有較廣泛的分布和較多數量,僅騰衝就有數百群,總數不少於500隻。80年代末,數量已大大下降,估計僅有100-150群,250- 400隻。1994年,蘭道英等重新複查時認為有50-100群,200餘只,其中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騰衝和保山)20-50群,100-150隻;騰衝尖高山(古永和蘇典)一帶30-50群,隴川(戶撒)4-8群。古永,蘇典和戶撒的長臂猿多在中緬邊境兩側分布。2008和2009兩年,范朋飛和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盈江及騰衝兩縣的林業局合作,調查了高黎貢山保護區及周圍區域的長臂猿分布狀況,發現天行長臂猿的種群數量不超過2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