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音四胡
- 舊稱:提琴
- 地區:通遼市蒙古族
- 類屬:民族樂器
簡介
元朝以後,四胡藝術廣泛流傳,曾一度風靡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華北等漢族聚居地區,對漢族民間說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位於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是目前四胡藝術最為繁盛的地區。
詳解
民間的小四胡,琴筒竹或木製,呈圓筒形或八方筒形,四軸、四弦,張羊腸弦或絲弦,音色較粗獷。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收藏有一件小四胡。琴筒木製,雙層,呈八方筒形,筒長13.3厘米、內徑7厘米,蒙蟒皮為面。琴桿柴木製,全長77厘米,琴頭平頂,鑲有骨飾。四軸、四弦。琴弓長72厘米,弓尾裝有螺旋,可調節弓毛張緊度。通體髹深棕色漆。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藏品,1958年梅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20世紀60年代,四胡演奏家孫良、朝魯和制琴技師張純華等人合作,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參照低音四胡和中音四胡的規格,將高音四胡統一為現有形制:琴筒呈八方筒形,用八塊硬木薄板拼粘而成,筒長14厘米,前口蒙蟒皮或薄牛皮為面,面徑(對角)9厘米。琴桿用硬木製作,全長80厘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軸長17厘米。皮面上置有琴馬,張四條鋼絲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78厘米。
20世紀90年代初,四胡演奏家與制琴師合作,又研製成功兩種高音四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趙雙虎與內蒙古歌舞團民族樂器廠段庭俊合作,研製的雙層琴筒高音四胡,音量大、音質純、傳遠性好。獲得文化部1990年文化科技進步四等獎。內蒙古民族劇團滿都拉與呼和浩特市二輕民族樂器廠周印合作,研製的雙套筒高音四胡,琴桿裝在琴筒外面,木製千斤,音高可微調,音域在傳統琴的基礎上擴展五度。獲得文化部1991年文化科技進步三等獎。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置於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二關節指肚按弦,拇指內側觸弦,右手執弓沾松香置於四弦間拉奏,多採用一弓一音。高音四胡按五度關係定弦為d1、d1、a1、a1,音域d1—d4,有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悠揚、優美動聽,音量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打音、泛音、雙音、雙打音、雙泛音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常與中音四胡、馬頭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樂器重奏或合奏。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和滿都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