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鎮寧

高鎮寧,飛機設計師,中國航空工業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的開拓者之一。曾參加過三種飛機的仿製、負責過三種飛機的自行設計、主管過兩個國家重點飛機型號的研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鎮寧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生平,生平簡介,履歷,科學成就,開闢自行設計道路 披荊斬棘的帶頭人,主持研製超聲速強擊機強5飛機,狠抓航空科研,主要論著,

生平

高鎮寧,航空工程專家。遼寧遼陽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任南昌洪都機械廠技術員、設計科科長、設計所所長,第三機械工業部大型飛機設計研究所所長兼總設計師、高級工程師,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兼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第三、四屆副主席。

生平簡介

高鎮寧,1929年10月2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祖籍遼寧省遼陽縣。青少年時代他就立志發奮學習,充實文化知識,以報效祖國。在中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20歲。他在學校不僅品學兼優,還熱心社會工作,深得同學們的擁戴。在北京市立二中念書時,被同學們推選為學生會主席。1949年10月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又被推選為系團支部書記,校團委委員兼組織部副部長。1952年9月大學畢業後,國家統一分配到南昌飛機製造廠(320廠)工作,先後任技術員、模線室主任、車間主任、飛機設計室主任、設計所所長等職。在這期間,他參加過雅克-18、安-2、米格-19三種飛機的仿製,攻克了傳遞飛機氣動外形和保證零部件裝配協調的飛機製造的關鍵——模線樣板技術。1958年工廠開始研製初教6和強5飛機,高鎮寧均任主管設計師。這兩個型號均研製成功,定型生產裝備部隊。高鎮寧1978年任西安重型飛機設計研究所(603所)所長兼總設計師。1982年任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兼任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和部科技委主任。1985年,中央調他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任黨組書記、書記處書記,兼任國家科委黨組成員、國家科委委員。1986、1991年兩屆當選為中國科協副主席。他還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高鎮寧高鎮寧

履歷

1929年10月2日 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
1949-1952年 在清華大學航空系學習。
1952-1978年 在320廠工作,先後任技術員、模線室主任、車間主任、飛機設計室主任、設計所所長。
1978-1982年 在603所工作,先後任核心小組副組長、所長、技術委員會主任、總設計師、黨委書記。
1982-1985年 任航空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
1985-1996年 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黨組書記,國家科委委員、黨組成員。
1996年2月23日 病逝於北京。

科學成就

開闢自行設計道路 披荊斬棘的帶頭人

1958年高鎮寧任320廠飛機設計室主任。他領導著80人的設計隊伍,平均年齡不到24歲,他們僅有修理和仿製蘇式初級飛機的經驗,沒有自行設計飛機的經驗,並且設計參考資料缺乏,設計試驗設備全無。就在這時,已完成打樣設計的初教6飛機(原稱初教1)研製任務從瀋陽轉來南昌。高鎮寧任主管設計師,與瀋陽112廠飛機設計室屠基達帶領的20多人密切合作,精心組織,集中群體的智慧,以飽滿的熱情,苦幹加巧幹,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設計完成全機生產藍圖萬餘幅。在全廠職工通力合作下,晝夜奮戰,製成樣機,於1958年8月27日飛上藍天。這是新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螺旋槳飛機,標誌著我國航空業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的新階段。高鎮寧是開闢這條道路的一個披荊斬棘的帶頭人。
首飛成功給人們極大鼓舞,也增強了信心,但離投入使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繼續試飛中,發現選裝的發動機與螺旋槳不相匹配,性能達不到戰術技術要求。在此關鍵時刻,高鎮寧帶領一班人馬,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多方查找資料,反覆分析論證,經綜合平衡,確定改用蘇制АИ-14P發動機。並緊急改裝飛機,經過試飛,效果很好,主要飛行性能都達到了指標要求,為初教6飛機繼續試製鋪平了道路。
1960年12月高鎮寧帶領設計隊伍,集中精力排除四大故障(發動機氣缸頭溫度低,滑油溫度高,左右燃油箱消耗不均,飛機右偏航),相應改進使用維護條件,擬定改進方案,並經驗證後,再在飛機上使用。在緊張的改進設計的日子裡,高鎮寧始終戰鬥在第一線,哪裡有問題,他就出現在哪裡,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1961 年12月定型試飛成功,故障得到排除,使用維護條件得到改善。經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初教6飛機投入成批生產,正式列入空軍裝備訓練系列。至今仍是我軍初級訓練的惟一機種,已生產2000多架,除裝備我軍外,還出口多國。1979年初教6飛機獲得國家質量金獎。

主持研製超聲速強擊機強5飛機

1958年高鎮寧同時任我國自行研製的超聲速強擊機——強5飛機的主管設計師,是全機設計技術的總負責人。他與著名飛機設計師陸孝彭密切合作,配合默契,充分發揮他的技術特長,從而克服了數不清的艱難困苦,設計研製得以成功。在強5飛機研製中,高鎮寧勇於承擔風險又富有首創精神。沒有試驗設備,高鎮寧主張自力更生,自行動手建造,採用土洋結合的辦法,建造了近百台試驗設備,保證設計試驗的順利進行。如燃油系統地面模擬試驗台是一個自己設計的框架式三軸轉台。用手搖絞車驅動,模擬飛機的俯仰、傾斜姿態,在運動中測量供輸油參數。1964年建成,先後完成了500餘次全尺寸系統試驗。依據試驗獲得的數據,改進和完善了系統,保證了飛機在各種飛行狀態下安全、準確地輸油、供油,同時控制飛機重心在允許範圍內變化。試驗台雖然較土,但是我國第一個燃油系統試驗台,滿足了設計試驗的需要,也為日後設計更自動化的試驗台積累了經驗。

狠抓航空科研

勝利完成航空科技“六五”計畫1982年高鎮寧調任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兼任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和部科技委主任。他分管全部的科研工作並主管兩個國家重點飛機型號的研製。為了促進航空工業的發展,加速航空產品的更新換代,高鎮寧狠抓航空科研工作。他堅持科研例會制度,尊重專家意見,實行民主決策;突出科研重點,圍繞關鍵技術和基礎技術開展工作,一抓到底;推行科研院、所改革,密切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注重人才培養,建立專家諮詢系統,培養了一批學科帶頭人;推進國際間的技術合作;支持中國航空學會工作,關心學術交流和科普教育活動。在高鎮寧的領導下,航空科技“六五”計畫勝利完成,一些關鍵技術取得顯著成績,為制定和實施“七五”計畫創造了良好條件。

主要論著

高鎮寧.發展航空技術,為增強國力做更大的貢獻.在中國科協學會部召開的“發展航空高技術及其產業座談會”上的發言,1996年1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