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縣詩歌史

背景介紹,縣誌記載,民國時期,

背景介紹

高邑舊稱鄗,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人類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據史志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邑人眭夸著《知命論》,李神威撰集《樂書》近百卷,唐代李至遠有著作《左氏春秋編記》,明代岳凌霜作《易解》。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料在歷史的長河裡被逐漸淹沒。
詩歌是文化的精華,漫長而絢麗的中國詩史通常以《詩經》為開端,可惜的是在這一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找不到有關高邑的痕跡。高邑人傑地靈,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見於記載的自三國後有魏國的王黎曾任黃門侍朗,晉時的眭邁為徐州刺史,南北朝的李融、李貞都曾在魏做過中書侍朗,李秀林在魏為司徒司馬,李義深齊時拜鴻臚少卿,選齊州刺史。李神威在魏武末為尚書左丞,眭豫北齊時曾為禮部郎中,眭仲讓在北齊天保中為尚書左丞。到隋朝,李正藻曾為尚書部員外郎,李雄曾拜鴻臚卿,進爵高都郡公。古人非常重視文化,他們能夠出仕做官,多以品學兼長,不可能沒有詩歌作品,遺憾的是史無記載,無以留傳。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唐詩》收錄了二千餘人的五萬多首作品,可謂盛極一時,至今尚未發現高邑籍的作者。有宋一代,填詞興起,從小令到長調,名家如雲,成為詩歌史上的又一輝煌時期,讓人惋惜的是高邑人卻又缺席。

縣誌記載

現在見到高邑最早的縣誌是清康熙二十四年修編,其上載高邑縣誌原跋一篇,署名為萬曆丙申知縣金四科撰。萬曆是明末年號,說明在清康熙二十四年本縣誌之前尚有明代縣誌,然而已無從查尋,其志有無詩作記載也不得而知。
在清康熙二十四年本縣誌的仙蹤欄內,有一個神話故事,其中留下來一首贈詩,如果這個故事是真實的話,這首詩就成為高邑至今見到的最早的詩了。這個故事說,唐朝時,徐家莊村一個人,修元默得長生術,飛升成仙,人們叫他徐神翁。在唐德宗時,槐河發大水,將要淹到徐家莊村,徐神翁以筆點水,水從村旁流出,使村民避免了災患。到宋朝,在宋高宗還為康王的時候,徐神翁與之游,贈與康王這樣一首詩:“牡蠣灘頭一艇橫,夕陽西下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到金鱉背上行”。當初康王未悟出是什麼意思。康王即趙構,登基後是為南宋高宗。金兵南侵,宋朝失利,高宗南渡航海,日旅夕潮,把船擱於淺灘,他問這是什麼地方,有人回答說這個地方叫牡蠣灘。高宗上到一個小山上,問這是什麼山,回答說,這是金鱉山。這時高宗恍然憶起徐神翁贈給他的詩,再向左右環視,忽然發現這首詩就題在山壁上。墨跡還沒有乾,就象剛寫的一樣。這個故事不管真假,慶幸的是給我們留下來一首詩作,其年代應該是南宋的初期。
我縣能夠見到的史冊記載的詩作,始於清康熙二十四年版縣誌,其後的續志都有所增刪。縱觀其作者,最早的僅可上溯到明代。明燕王掃北後定都於燕京,高邑地處京畿,為有志之士施展抱負提供了機遇。這個時期,高邑才子趙南星、李標、趙興邦、郭實等人應運而生,在歷史的舞台上搏擊風雨,政余罷閒,以詩詠懷,有時與鄉賢邀飲題詠,或詠史抒情,或詠物吟風,留下了大量作品。此後直到民國,歷任高邑知縣和官吏也間有詩作,可惜的是其中一些沒有留傳下來,載入縣誌的為數不多,僅百餘篇,這些已經成為高邑珍貴的文化遺產。
令人憂慮的是,清代三次修志,即康熙二十四年本、乾隆四十三年本和嘉慶五年本,已不流傳,縣誌辦僅存一套底本。民國版縣誌雖尚存少許,莆落民間,已是寥寥,所載詩文很難見到,高邑的詩作幾近漂沒。可貴的是一九八九年縣誌辦將清代三部縣誌作為一套校注再版,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資料。但由於舊志上作斷句、盡用繁體,多用古字,且多處漫漶不清,給校注工作造成困難,使再版本詩文錯訛連篇,句讀不通。於是挖掘搶救工作就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利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將清三套本、民國本和一九九三年本新縣誌中的詩詞進行甄別校對,以求為後人提供一個善本。為慎重其見,我們又到省圖書館、市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在市圖書館查到了《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其中有高邑清康熙二十四年版縣誌,為我們校對提供了方便。同時查到了清高邑籍人李兆齡的《舒嘯閣詩集》,此前這部詩集在縣誌中僅有存目。在省圖書館查致電了吳橋范景文刻的《趙忠毅公詩文集》,其中有完整的《趙忠毅公詩集》。趙南星著述頗豐,但收錄其華生詩作的集本尚屬首見,為我縣歷史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經過多方面蒐集挖掘,現已整理出29位古代作者的300篇作品,這些包括了高邑籍人氏的作品和外籍人氏詠高邑或在高邑期間的作品。關於明朝一代名臣趙南星的作品,蒐集到散見於各本縣誌和其他書籍的36首,又從《趙忠毅公詩集》中選擇了與流傳較廣的詩作聯繫緊密的作品74首,共110篇,以使人們能夠看到原屬於組詩的整體面貌。在趙南星的作品中我們驚喜地發現,趙南星與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曾有交往,從其《張雲林以湯義仍書來》一首可以看出二人的情義至深。湯顯祖字義仍,江西臨川人,與東林黨人政治見解很接近,對當時社會現狀不滿,辭官後致力於詞曲的研究和戲曲創作,他的《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川四夢”,名重一時。《還魂記》即《牡丹亭》,在我國戲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湯顯祖與趙南星的關係,對於趙南星的研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線索。關於李兆齡的作品,從《舒嘯閣詩集》中選擇了不同時期的作品82首,以饗讀者。
在整理古代作品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作者中,除高邑籍人氏之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頗有影響的文學家和著名詩人,他們在高邑留下了珍貴的作品,使高邑與之增輝。其中京山人李維禎任過禮部尚書,主修《穆宗實錄》,文名垂遠。吳縣人黃省曾是著名詩人李夢陽的弟子,史載其博覽群書,詳聞奧學,近古無比。隆平人董國祥,入清後官至吏部侍朗。值得一提的是,江西鉛山人蔣士銓,在清代詩壇上久負重名,曾授翰林院編修,主持著名的蕺山崇山安定三大書院講學,史評其詩風沉雄有骨力,與袁枚、趙翼並稱清代三大家,為高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鐵如意歌》。這首詩的意義還在於為後人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史料,即趙南星的鐵如意是誰做的,詩中說:“烏金如意翦黑雲,誰與鑄者張鰲春”。把鐵匠張鰲春的名字做了明確的交待。與蔣士銓唱和的還有一首秀水人汪如洋寫的《鐵如意歌》,汪如洋在朝也曾官任修撰,其詩名甚遠,他們的作品都是高邑的寶貴財富。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社會進入一個動盪的時代。後來,隨著日本軍隊的入侵,中國開始了八年艱苦的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這一時期,高邑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積極投身到救國救亡的鬥爭中去,詩作一度消沉,或者說這一時期的作品未見流傳。解放後,國運興,詩運興,高邑的詩歌創作煥發了生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一代的詩人逐漸成熟起來,在縣文聯的倡導下,2000年成立了縣詩詞會,使詩詞愛好者有了一個活動的平台,增加了交流切磋的機會,他們不斷有組織地學習詩詞寫作知識,提高創作水平,並加強了與省市詩詞組織的聯繫,聘請著名詩人授課,詩詞創作空前活躍。到現在,參加詩詞學會的作者已達到40餘人,有一大批作品在省市乃至國家級刊物發表、獲獎,在省內詩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數人還走上了國內詩壇。現在我縣詩詞學會中有中華詩詞學會會員3人,省作家協會會員2人,省詩詞協會會員12人,形成了一支較大的詩詞創作隊伍。近幾年來,相繼出版的個人詩集有《姊槐詩草》、《山川游吟》、《拙濁集》、《泥河閒吟》和《高原筆耕》,成為高邑歷史上詩歌發展的興盛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