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邑絲弦
- 類型:傳統戲劇名錄
- 起源地點:高邑縣
- 起源時間:清同治年間
- 主要演員:平老停、趙老領等
- 主要劇目:《盤絲洞》、《火焰山》等
起源地點,主要演員,主要劇目,慰問演出,目前現狀,
起源地點
主要演員
“高邑絲弦”成立於清同治年間,當時主要演員有平老停、趙老領、趙老環、平老勛、張老美等人,後傳授給青年優秀演員李英傑、賈英珍、陳孩、王聚社、關瑞須、孫秀缺等。
至五十年代,高邑絲弦基礎業已牢固,各行當演員齊全,進入鼎盛期。各村藝人相互交流,插班演出。
主要劇目
在老藝人老福同、候妙成、賈省三的傾心傳授下,除了能演出“老八本”等劇目外,還排演了《盤絲洞》、《火焰山》、《天飛閘》、《臨潼山》、《崇禎吊死煤山》等。在七七事變後曾一度停演。到1940年,老藝人候妙成、傅全德、朱印旦等又重整旗鼓,排演了《兩狼山》、《高平關》等劇目。1945年,在侯妙成、傅全德、呂俊卿等有名的演員高就於贊皇縣絲弦劇團後,高邑絲弦的演出陣容和演出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一九六三年,一些熱愛絲弦的青年人成立俱樂部,排演了《紅管家》、《借糧》、《爭參軍》、《現形記》等新戲。
慰問演出
高邑絲弦在石家莊區域影響較大,對石家莊絲弦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高邑絲弦的佼佼者如王根祥(鬚生)、王久雪(二花臉)後來成為市絲弦一團、二團以及無極縣絲弦劇團的台柱子、團領導。他們曾於一九五八年隨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為志願軍和朝鮮軍民進行演出,後又晉京向中央首長匯報演出並受到過周總理親切接見。
高邑絲弦由於特殊的發音,除具有石家莊絲弦的特徵外,還具有特殊的本地鄉音味道,是石家莊絲弦的一個重要支脈。具有較高娛樂價值, 宣傳價值, 文化價值, 科研價值。
目前現狀
然而現在高邑絲弦藝人青黃不接,服裝道具陳舊,急待政府扶持。
高邑縣縣委縣政府對高邑絲弦的狀況非常重視,多次召開會議並責成職能部門對高邑絲弦進行扶持和保護。高邑非遺中心以對高邑絲弦進行深入的普查和整理,制定5年保護計畫,希望高邑絲弦這一古老的劇種在高邑大地上延續傳承,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寶庫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