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
灌木,高(1)2-3米;小枝灰紫紅色,稀灰紫黑色,皮長條狀剝裂,幼枝紫紅色或紫黑色,光滑無毛,稀具少數短腺毛;芽長卵圓形,長5-7毫米,寬2-4毫米,先端急尖,具數枚紫紅色鱗片。
葉近圓形,長3-6厘米,寬幾與長相似,基部心臟形,兩面均無柔毛,有時下面僅沿葉脈疏生短腺毛,掌狀3-5淺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微尖或稍鈍,頂生裂片比側生裂片稍長或幾等長,邊緣具粗銳重鋸齒並雜以單鋸齒;
葉柄長3-5厘米,稍帶紅色,無毛或僅沿槽疏生短柔毛,有時疏生短腺毛。
花兩性,開花時直徑4-5毫米;
總狀花序長3-8厘米,微下垂,具花10-25朵;花序軸和花梗被短柔毛和短腺毛;
花梗長1-3毫米;苞片短小,寬卵圓形,比花梗短,先端圓鈍,邊緣疏生短腺毛;花萼淺黃色,常具紫紅色斑點或條紋,外面無毛;萼筒鐘形,長1.5-2.5毫米,寬2.5-3毫米;
萼片近舌形或長倒卵圓形,長1.5-2.5毫米,寬幾與長相似,先端圓鈍,邊緣具睫毛,反折;
花瓣近扇形或倒卵圓形,長0.8-1.5毫米,寬小於長,先端平截或圓鈍,下面無突出體;雄蕊稍短或幾與花瓣近等長,著生在低於花瓣處,花絲寬扁,花葯近圓形;子房無毛,
花柱寬圓錐形,幾與雄蕊等長,先端2裂。果實近球形,直徑5-7毫米,紫紅黑色,無毛。花期6月,果期7-8月。
近種區別
此種和
天山茶藨子(
Ribes meyeri Maxim.)區別在於,後者花序軸和花梗具短柔毛或幾無毛;花紫紅色或淺褐色而具紫紅色斑點和條紋;萼片直立;花柱長於雄蕊。
產地生境
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阿爾泰山)、蒙古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新疆(福海、布爾津)。生長於海拔2000米以下地區的山坡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下或林緣。中國阿勒泰地區高茶藨子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脈,但其總資源量較少。其中哈巴河和布爾津山區群落面積較大,而富蘊和青河山區群落面積較小。主要生長在山坡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下或山間河流岸邊等潮濕的環境和酸性土壤上。
栽培技術
整地及定植:由於高茶藨子喜涼爽濕潤氣候和肥沃的土壤環境,因此試驗地設在土層深厚、有灌溉條件的地方。為了提高土壤酸性種植前每畝(1畝約為667平方米,下同)施腐熟鋸末4立方米,後深翻。為了便於灌溉開溝種植,南北行向、定植穴寬60厘米,深40厘米,株行距1.5米×2米。定植後及時灌一次透水、及時培土,冬天未埋土防寒。
管護:種植後每年秋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進行,離根15-20厘米施腐熟農家肥1-2千克。5月中旬和6月中旬苗木出現缺鐵症狀時,每畝施硫酸亞鐵(鐵肥)8千克。春夏季用葵花籽油渣腐熟後浸泡水灌溉,每畝60-70千克。開花前、新梢生長期、果實膨大期是高茶藨需水量最大的時期,應視降雨情況和土壤濕度適時灌水,灌溉7-10次。
病蟲防治
高茶藨子主要有
蚜蟲和
紅蜘蛛侵害,5月底至6月初開始發生。可用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800-1000倍液防治蚜蟲,用15%煎滿噠蟎靈3000-3500倍液防治紅蜘蛛。
主要價值
藥用及食用:高茶藨子果性味酸、濕、寒。是中國哈薩克族生津止渴的野生漿果之一。高茶藨果實、葉和根,對於高血壓、高血脂、貧血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果實成熟時採集,曬乾或製成果醬,根切片晾乾備用。
經濟:果實富含各種維生素、糖類和有機酸等,可製作果酒、飲料、糖果、果醬等,也可作為提取維生素的原料。
觀賞:高茶藨子枝、葉繁茂,春季紛紛淡黃色花滿枝,秋季結實纍纍紅果,令人賞心悅目,如此集葉、花、果為一樹,實為觀賞佳木,是良好的綠化觀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