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腳獅

高腳獅

高腳獅是廣東省的傳統民俗舞蹈。在廣東流行的傳統南獅的技術形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矮腳獅技術,即目前全國流行的高樁獅技術,起源於珠江三角洲,並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另一種是高腳獅(又稱扭頭獅)技術,流行於廣東的粵西地區的陽江市,茂名市和湛江市。(特別是茂名市電白區電城鎮的高腳獅最有歷史代表,被譽為“中國高腳波斯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腳獅
  • 類型:舞蹈
  • 發源地:廣東
  • 含義:傳統民俗舞蹈
簡介,特點,

簡介

在廣東流行的傳統南獅的技術形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矮腳獅技術,即全國流行的高樁獅技術,起源於珠江三角洲,並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另一種是高腳獅(又稱扭頭獅)技術,流行於廣東的粵西地區的陽江市,茂名市和湛江市。矮腳獅在粵西有廣泛的民眾基礎,但與矮腳獅相比,其發展規模及傳播區域都是略遜一籌。

特點

高腳獅的獅身比一般獅長,南獅矮腳獅的獅身為2.3至3.0 m,而高腳獅的獅身為3.5至.0m,獅頭也比一般南獅大一些,舞獅時由於獅身較長,獅尾需2或3人表演,一般是用小孩子來表演獅尾,因獅尾和首尾配合的技術要求不高。由於真的獅子是4隻腳,而高腳獅有6~8隻腳,因此,有人稱高腳獅為"蜈蚣獅"或"龍獅"。據當地的一些拳師說,之所以稱"高腳獅",是因為與矮腳獅相比,矮腳獅的舞動技術大多數是獅頭靠支撐在舞獅者的肩部,舞獅者用腰和步法完成動作為主,少用雙手高舉獅頭舞動,因此,從外形上看,矮腳獅看起來獅的頸部和腿部較矮些。
高腳獅又叫"扭頭獅",意思是獅子在舞動時獅頭的舞動幅度較大,獅頭成8字形舞動,舞獅者始終靠雙手高舉獅頭,用手臂的力將獅頭舞動,獅頭的舞動動作比矮腳獅要大,從而使獅子在外觀上看,頸部和腿部都顯得高一些,因而稱"高腳獅"。舞高腳獅要比舞矮腳獅更耗體力,一般舞動2 min就需換人,而矮腳獅不需換人,這是高腳獅與矮腳獅的最大不同。(2)鼓點和舞法不同
首先是鼓調不一樣,高腳獅的鼓調變化多樣,有擂鼓,二至六鼓頭,四鼓加一,五鼓加一和六鼓加一等9種敲擊法,與矮腳獅的鼓調數量差不多;矮腳獅的鼓調一般有擂鼓,高架鼓(2種方法),中架下架鼓(2種方法),七星鼓(2種方法),驚疑鼓點,戲水鼓點。但兩者除了擂鼓,四鼓打法相同以外,其他敲擊法差別較大。
其次,獅頭的舞法差別也較大,比如高腳獅中的擂鼓,其舞獅技法叫“舞花”,即舞花時獅頭成8字形舞動;矮腳獅的舞法卻是直接上舉獅頭向前扣,並向後連續退步。高腳獅技術中,從一種動作轉變到另一種動作一般都要舞花1次或3次,然後再轉換;而矮腳獅轉換動作時,隨鼓點直接轉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舞獅技術。在舞獅步型和步法上,高腳獅的主要步型以弓步、馬步、虛步、仆步、跪步和獨立步為主,步法以跳步,上步為主;矮腳獅的步法比高腳獅多一個麒麟步。高腳獅與矮腳獅的技術形態差異雖然較大,但它們之間又有相同點,如有部分的舞法和鼓點相同,圖陣的意義相同,舞獅驅邪,圖吉祥及采青助興的意義也相同。與高腳獅配合的武術流派也有其獨特性,以粵西武術流行的是洪拳中的上五大形拳(龍形拳,蛇形拳,虎形拳,豹形拳和鶴形拳)及後五大形拳(獅形拳,象形拳,馬形拳,猴形拳和彪形拳)為主,有些舞獅圖陣必須要有相應的武術套路才能采青。
(3)對傳統圖陣要求不同
舞獅圖陣是指藉助一定器材而擺設的舞獅方法布局。是由屋主(邀請人)根據自身的目的意圖,結合傳統舞獅意義,原先所設定的舞獅布局(包括舞獅技巧及行走路線)的一種采青方式。按照當地的習俗,一般的圖陣都有相對固定的,公認的設定及采青技巧,並表示一定的寓意。比如在粵西民間廣為流傳的“舞獅圖式一百零八”的一本小冊子裡,就收集了部分當地的傳統舞獅圖陣的采青方法。高腳獅對舞獅圖陣的要求較高,不同的圖陣所需的舞獅技巧及配套的武術不同。觀看獅子采青祝賀,猶如觀賞一場悅目的神、人、動物親密無間的戲劇;觀看獅子破陣采青,猶如親臨動物之間生死搏鬥的現場,驚心動魄。
高腳獅
首先,粵西舞獅圖陣的多樣性及寓意性,趣味性對觀眾極具吸引力。舞獅圖陣的布局隱含著很強的邏輯規律,哲理和技巧,其中包含著很多當地習俗和各種自然規律常識和歷史典故,其采青邏輯性強,與“三佛”,童子戲的演法技巧的緊密配合給人一種惟妙惟肖的感觀視覺,令人嘆為觀止。
高腳獅
發展現狀
高腳獅是粵西舞獅技術的主流。從2003年開始,為參加省的舞獅比賽,茂名市重新組織當地舞獅比賽,只設有高樁獅,即矮腳獅隊參賽項目,結果參賽隊伍較少,只有當地的一些企業單位和武術學校組隊參賽,而在2007年舉辦的傳統舞獅比賽中,增設了高腳獅,有23支高腳獅隊參加比賽,比矮腳獅隊多17隊。這說明,粵西高腳獅發展比矮腳獅好。據了解,1985年茂名市曾舉辦過舞獅比賽,來自各鎮的30個醒獅隊參加,當時除了茂名石化公司的醒獅隊有一隊北獅參加表演外,其餘都是高腳獅。可見,高腳獅是粵西地區傳統舞獅運動的主流。
2000年以前,該地區很少舉辦舞龍舞獅比賽,但舞獅活動在當地都很活躍,比如當地體育主管部門在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都組織一次新年舞獅進城賀歲采青活動,有來自各市各區鎮精選的30堂獅隊參加,各區各街道人群水泄不通,熱鬧非凡。在這些隊伍中,除了來自市區的個別單位組織的幾個矮腳獅隊外,來自鄉村的醒獅隊,全都是高腳獅獅隊。粵西的陽江、茂名和湛江3個地級市,占地面積近4.6萬km2(與珠江三角洲的面積相當),總人口達1 434萬,有34 221條自然村。那裡的農村節日較多,除了元霄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和春節外,每村每年都有1至2個特別隆重的“年例”節(根據不同村莊習俗,年例日期也不相同),每逢節日都有舞獅表演以助興.從陽江、茂名和湛江三地的武術協會了解到,粵西共有獅隊1 630多堂,其中高腳獅占90%,可以說高腳獅遍布粵西地區城鄉。
電白高腳獅舞
2015年09月17日 17:47
來源:湛江新聞網
有“中國波斯貓”之稱的“高腳獅”,至今有360多年歷史,源自粵西電白縣電城鎮樓閣村。“高腳獅”是南獅表演的一個類別。
“高腳獅子舞”是電白縣優秀民間舞蹈之一,是廣東省獨一無二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是傳統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已被認定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舞法既有傳統南獅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8種神態,通過醒獅出洞、覓食、采青、休憩等動作,藉助鼓樂的渲染,帶給觀眾喜慶的感官享受。同時又有高腳獅自身跌扑、翻滾、跳躍的獨特神韻。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形成剛柔相濟,粗獷含蓄,人獅共舞的新穎獨特的藝術風格。
粵西“高腳獅”舞進“中國奧運獅文化節”(圖)
2008-04-16 22: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北京) 網友評論0條點擊查看
中新網南海4月16日電 題 粵西高腳獅舞進“中國奧運獅文化節”
作者:孫建駒 曾令華
有“中國波斯貓”之稱的“高腳獅”源自粵西電白縣電城鎮樓閣村,作為南獅表演的一個類別,目前它正在受到國內龍獅界的廣泛關注。記者今日從南海龍獅協會獲悉,“高腳獅”將舞進五·一期間在廣東南海舉行的“中國奧運獅文化節”。
位於廣東西部的電白縣電城鎮樓閣村面向浩瀚南海。據介紹,明末清初,作為電白縣城的電城鎮武館林立,民皆尚武,城中北街有一間“健園”武館名聲在外。
電白縣文化站邵站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古時的電城內有四條大街,分別稱為北街、東街、西街、南街。有一年瘟疫流行,災後人們為了慶祝災難消除及“神誕”,城內決定分別由四街各出一個自創的節目,同台演出,一較高低。
東街演“鳳凰”,南街演“鰲魚舞”,西街表演“人龍舞”。唯有北街遲遲未報節目,這可急壞了“健園”武館的當家人。隨著演出日期逼近,“健園”館主冥思苦想。一日,館主看見一座官廟的屋頂上立著兩個琉璃瓦製成的小獅子,於是靈機一動。如果在南獅的腳下加上一根竹竿來舞動豈不更有意思”,演出當天,這令人耳目一新的“高腳獅”果然一炮而紅,從此在當地流行開來。
在粵西電白縣電城鎮樓閣村,記者看到高腳獅與一般的南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只是獅頭比傳統南獅略小,在海外表演時被稱為“中國波斯貓”。不相同的是高腳獅有4隻長腳,高腳獅子頭和獅子尾各有一根竹桿連線,這是一般南獅沒有的。
舞法既有傳統南獅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8種神態,又有高腳獅跌扑、翻滾、跳躍的獨特神韻。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如今,有360多年歷史的高腳獅成為了電白縣電城鎮慶典、大型節慶活動和文藝表演不可缺少的項目。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獨門“高腳獅”舞出新花樣

金羊網 2008-02-25 14:28:57

嶺南文化三人行·高腳獅
本報記者 林福益 通訊員 李華斌 攝影報導
突破傳統,大膽創新,使一種具有360多年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不但沒有萎縮,反而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電白的‘高腳獅’始創於明末清初,但它真正得到發展,卻是最近這幾年的事。”本月18日上午,電白縣

文廣新局局長潘漢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高腳獅舞”,廣東僅電白有,電白僅電城鎮有,電城鎮僅樓閣村有。長期以來,它只是當地村民在喜慶、年例等活動的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形式,文革時期更一度遭禁演,直至1980年才恢復演出。而近年來經過縣文化部門的挖掘、保護、扶持,高腳獅的名聲打響了、還被批准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場景
沒有場地,只能在村主任家裡的空地排練
廣東僅電白有電白僅電城鎮有電城鎮僅樓閣村有,外國人稱其為“中國的高腳波斯貓”……
南獅腳下加竹竿 新奇獅舞一炮紅
18日下午,電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育平、縣文廣新副局長劉海宏親自帶著記者找到了樓閣村,見到了電城高腳獅舞的“掌門人”———鎮文化站長邵淑鏗、樓閣村“高獅演出隊”的隊長謝景文。
“獅舞為什麼要用高腳,它的發端有什麼掌故?”記者問邵站長。
據邵淑鏗說,明末清初,作為電白縣城的電城鎮武館林立,民皆尚武,其中有一間“健園”武館比較有名。城內共有四條大街,分別稱為北街、東街、西街、南街。有一年,瘟疫流行,還死了不少人。待瘟疫結束後,人們為了慶祝災難消除及“神誕”,主管部門決定分別由四街各出一個自創的節目,同台演出,一較高低。“當時,東街演‘鳳凰’,因其面向東方,取‘丹鳳朝陽’之意;南街靠海,於是決定演出‘鰲魚舞’;而西街因地處平原,便報上了‘人龍舞’的節目。北街呢,最初報了獅舞,因北街靠近大公嶺,而獅為山中之王,但獅舞太普通了,缺少特色,這可急壞了‘健園’武館的當家人。”邵站長說,演出日期逼近,“健園”館主某日來到街上,冥思苦想。無意中他忽然看見街邊一處官廟的屋頂上,立著兩個琉璃瓦製成的小獅子,館主靈機一動:“如果在南獅的腳下加上一根竹竿,不用人撐持,而改為手拿竹竿來舞動,是不是更有意思?”他急急回到館裡,找來扎獅藝人,製作起來。
演出當天,這令人耳目一新的“高腳獅舞”果然一炮而紅,並從此流行開來。
兩頭獅子變六頭 改動背後有故事
“最初的高腳獅舞只有‘兩頭(只)’,每隻兩個人,共四人,加一個獅引;那時的獅頭比較大個,也比較重,一般有10來公斤,舞起來比較吃力。現在我們把它改了,也發展了它的內容,變為‘六頭’,人數增加到36人,獅頭也輕了,大約只有5公斤左右,這樣舞起來就沒有那么費力了。”邵淑鏗說。每次出場都要30多人,邵站長說,這是很有必要的:“六頭獅子,每頭要兩個人舞動,就是12人;因為體力消耗太大,中途要換人,於是要有12個‘替補隊員’;每隊有八個旗手,1-2個獅引,2-4個鑼鼓手。算起來,36個隊員是必不可少的。”
這種改動的背後也有“故事”。邵淑鏗說———
“1986年,省里在廣州東方樂園舉辦‘首屆民間歡樂節’,規定每隊只演10分鐘,且中途不得換人。”邵站長當時作為電白縣“高獅演出隊”的編導,知道如果不把獅頭的重量減輕,隊員恐怕吃不消,“我們通過改進竹片的製法和選用現代的紙品,還有獅竿的物料,把獅頭的重量減下來了。”
“此外,當時我看到其他的民間藝術隊人數多,場面很熱鬧,而我們的高獅隊只有兩頭,就顯得比較冷清,心想如果增加高獅的頭數,演出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於是1987年便改為四頭,這一年還新增加了一種角色———旗手;2006年,增加到六頭;今年我們還打算再增加兩頭,變成八頭。”
旗手布陣放煙幕 舞獅如同木偶戲
不僅陣容擴大了,演出的內涵也變化了。“我們現在的演出,不但有煙幕、有造型,而且越來越帶有舞台演出的形式,開始呈現木偶戲的效果。”邵淑鏗得意地告訴記者。
他說,作為南獅的分支,高腳獅舞以往的演出跟傳統的南獅“差不多”,都是模仿獅子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比如從醒獅出洞、覓食、采青、休憩等等,藉助鼓樂的渲染,帶給觀眾喜慶的感官享受。“現在我們改進了許多。演出開始,先施放煙幕,營造一種神秘的氛圍,然後是旗手出場,八個旗手從兩邊走將出來,八面旗幟垂放連線,剛好組成一個前台,遮住觀眾的視線,最後是六頭高腳獅分兩邊騰空而出,這時觀眾只看到獅子,卻看不到舞獅者,跟看木偶戲差不多。整個演出大概只需10分鐘,這時,旗手散開,觀眾才看清獅子頭下面的演員!這些,都是傳統的高腳獅舞所沒有的!”
在電城,高腳獅舞演出一般都是在逢年過節、年例、政府邀請、企業慶典等時候。“靠高腳獅是賺不了錢的,我們的目的也只是為了不讓這項祖宗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形式失傳!”演出隊的負責人謝景文坦率地對記者說。
女孩也舞高腳獅 不怕失傳憂經費
“樓閣高腳獅不會失傳!”謝景文很有把握地說,“演出隊雖然只有30多個人,但發燒友卻很多,特別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也愛玩這個,以前甚至也有女孩子舞高腳獅。”
據悉,按照規劃,今年該縣將成立高腳獅舞活動專項基金會,計畫籌集不少於3萬元作為固定資金,準備在社會上和學校里舉辦高腳獅培訓班,存儲後備力量;明年還計畫在學校里教學生跳高腳獅舞,在國小就組建高腳獅舞舞蹈隊。
既然如此受歡迎,為何全廣東只在樓閣村才有一支高腳獅隊?謝景文承認:“這可能跟我的觀念有關係。我一直都覺得高腳獅舞應該先教給村子裡的孩子們,以期後繼有人。現在我的觀念變了,只要有人肯來學,我都會教他們,包括外國人。外國人很喜歡我們的高腳獅舞,稱為‘中國的高腳波斯貓’。”
謝景文仍有隱憂:“現在高腳獅舞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資金,第二是沒有活動場地。”
採訪是在村主任家裡進行的,高獅演出隊的所有道具都存放在這棟3層私人樓房的一個房間裡,平時的排練也都必須藉助樓前一小塊空地,有時還要占用旁邊的國小操場。
“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在今年內建設一棟樓閣村文化大樓”,老謝說。
(編輯:志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