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西安高腔)

高腔(西安高腔)

高腔(西安高腔),浙江省衢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腔(西安高腔)起源於民間,流行於民間,有《槐蔭樹》、《合珠記》、《蘆花絮》等一批傳統劇目。現存的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紅大綠”,樂器上“大鼓大號”,鄉土氣息濃厚,在劇目、行頭、唱法、行當體制、演出程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戲的風貌,對南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衢州市申報的高腔(西安高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腔(西安高腔)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編號:Ⅳ-7
  • 申報地區:浙江省衢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角色,布置,腔調,旋律,調式,樂器,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衢州的西安高腔是中國現存的保留原始風貌較多的古南戲遺存之一,它因古衢州府縣為西安縣而得名。西安高腔最遲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形成,俗稱弋陽腔,以衢州為中心,流傳於浙江溫州、金華,江西東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等地。西安高腔的發展歷程複雜曲折,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萌芽發展期。南宋時期,衢州商業稅收規模位居全國第三,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定居衢州,一時間衢州經濟繁榮,人口劇增,人文薈萃,戲曲盛行,為西安高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明初,江西弋陽腔和本省海鹽腔流入衢州,受此二者影響形成了西安高腔。考察西安高腔現存的傳統劇目,絕大部分是明代嘉靖年間或其以前流行的古南戲,其真正形成於何時已不可考,但不應晚於明代嘉靖年間。
二是繁榮鼎盛期。明末清初,西安高腔進入繁榮期,清道光間達到了頂峰,有20多個西安高腔戲班。三是衰落保護期。“清道光年間,崑腔和亂彈在衢州興起,西安高腔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日趨衰落,不得不與崑腔和亂彈合班演(三合班)。道光後,衢州三合班有10多個,太平天國時期減為六七個,光緒年間減為4個,至民國成立 時僅剩下3個。1940 年,日寇入侵衢州,最後一個西安高腔專業戲班偃旗息鼓。”從此,西安高腔(三合班)專業班社就沒有了,但民間仍有人為紅白喜事演唱高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請西安高腔有代表性的老藝人江和義進行了口述演唱,以筆錄和錄音的方法,保留了一批寶貴資料,收集到西安高腔曲牌音樂近百首,西安高腔的18本傳統劇目也基本保存下來。
近年來,衢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和關注西安高腔的保護工作,西安高腔開始重新演出。從聲腔上說,西安高腔是從江西弋陽腔演變而來的。聲腔高亢、剛勁,樸素有餘、細膩不足的江西弋陽腔在流入衢州後,與當地民俗風情、民間音樂及流入衢州的海鹽腔融為一體,形成了衢州西安高腔。

文化特徵

角色

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安高腔班的角色都是由男演員扮演,分為生、旦、淨、末、醜行當。
由於西安高腔班長期活躍在農村,演出於露天草台、祠堂、廟宇,看戲的觀眾主要是農民和手工業者。觀眾愛看的是一些大戲、武戲、做工戲,表演的風格誇張、粗獷、大筆勾畫,講究氣勢,創造了“大花過頭、老生平耳、小生平肩、花旦平乳、小丑平臍”等手勢的表演規格。古老渾樸,粗獷豪放,雅俗共賞,不但為本鄉本土的民眾所喜愛,而且受到周邊地區民眾的推崇。

布置

西安高腔早期是在農村草台 、廟堂演出,演出舞台設定就一桌兩椅,沒有其他裝置。後來受其他劇種影響,也開始使用畫布布景。戲服大紅大綠,色彩鮮明,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腔調

西安高腔腔調略低於弋陽腔,較為古樸細膩,但老藝人在世時仍稱其為“弋陽腔" ,仍保持著“字多音少一泄而盡”、“其節以鼓,其聲喧"的特徵。從劇目上說,西安高腔有10多個劇目來自南戲古本,因此,西安高腔是南戲的“活化石”。西安高腔的音樂屬曲牌聯綴體。可一曲多用,亦可幾曲聯用,也用集曲犯調。曲調起伏較大,音域較寬,旋律流暢,宛轉優美,富有表現力。音樂中常採用調式交替和音階模進,明顯地出現移宮換調,給人以清新、絢麗的感覺。
西安高腔音樂“向無定譜,只沿土俗”,屬曲牌聯綴體。可一曲多用,亦可幾曲聯用,也用集曲犯調。曲調起伏較大,音域較寬,旋律流暢,婉轉優美,富有表現力。早期,“其節以鼓,其調喧",後受崑山腔影響,加入管弦,字多聲少,一唱眾和,管弦金鼓相隨,氣氛高昂激越,保留了滾唱特色,演唱處幾乎是一字一音,節拍緊湊,幾經演唱後,必有甩腔,動人心弦,充分表達了演唱所需要的感情與意境。道士用於祭神、求雨、驅邪吹奏的牛角,能吹出宮、角、徵3種音調,樂聲悽厲恐怖。
西安高腔音樂由於受崑腔影響,增加了絲弦伴奏,仍保存了“其節以鼓,其調喧的特徵。
西安高腔以五聲音階為多曲調多跳進,起伏多,音域寬。音樂中常採用調式交替和音階模進,明顯地出現移宮換調,給人以清新、絢麗的感覺。
西安高腔唱腔音樂過門,是伴奏音樂與鑼鼓點子緊密配合的短小過門。這是高腔班與崑腔班合流後的產物,是各取其長,完善本身。
幫腔原為高腔的特有藝術表現形式。西安高腔幫腔,一般和後半句或一句的最後二三個字。幫腔悠揚、洪亮,對烘托情緒、渲染氣氛有獨到之處。

旋律

西安高腔旋律起伏,曲調流暢,常以同音進行與級進跳進混合使用,相互交織,構成樂趣上的多彩變化。並輔以較寬的音域,簡樸的節奏,使其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因此,激昂向上,抒情優美,活潑跳躍等情緒都能從西安高腔得到適度的表現。

調式

調式以商、羽為多,宮、徵、角較少。結構較豐富,有叫板、引子、尾聲、滾板和各種曲牌的連線。西安高腔有豐富的表現力,激昂、抒情、優美、活潑等情緒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現。

樂器

西安高腔的樂器,以鼓板、吉板、大鼓、大鑼、大鈸、小鑼為主,清道光後,與崑腔、亂彈合班演出,遂融入昆笛、板胡、錢胡等弦管伴奏。

代表作品

西安高腔的劇目十分豐富,已記錄、挖掘的傳統劇目有《槐蔭樹》《三孝子》《合珠記》《蘆花絮》《銅橋渡》《白蛇記》《鎮平湖》《前後太平春》《前後葵花記》《翠花宮》《剪青袍》等18個。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近代以來,因戰亂不斷,西安高腔流散於民間。解放後,地方政府對西安高腔進行了搶救,保存了大量相關資料,上演了部分劇目。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西安高腔觀眾流失嚴重,人才稀缺,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再次面臨新的生存危機,這一狀況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重視,認真對待。

傳承人物

汪家惠,男,1955年3月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高腔(西安高腔),申報地區為浙江省衢州市。
嚴幫鎮,男,1918年5月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高腔(西安高腔),申報地區為浙江省衢州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衢州市西安高腔傳習所獲得“西安高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衢州市西安高腔傳習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1年6月11日西安高腔傳習所、原聲琴行以及杭州銀行特此舉辦“永遠跟黨走——建黨100周年文藝匯演”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