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移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孔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紅移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孔旭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批准號:10573014
- 研究期限:2006-01-01 至 2008-12-31
- 申請代碼:A1404
- 支持經費:32(萬元)
- 負責人職稱:教授
《高紅移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孔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高紅移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孔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利用日本國立天文台SUBARU望遠鏡和歐洲南方天文台VLT望遠鏡,對2個高銀緯900平方角分的天區進行了光學和近紅外深度測光和後續光譜觀測。我們將分析這些利用當代大口徑望遠鏡(8.2米)獲得的光譜和測光數據,研究Lyman Break...
《高紅移星系的形態和演化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孔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星系形態是星系的重要觀測量。對於低紅移星系,星系形態與星系內部的星族特徵、星系物理,以及星系環境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而關於高紅移星系的形態研究現在還很少。本基金申請中,我們將利用哈勃望遠鏡觀測得到的COSMOS、...
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光線紅移現象了解太空光線是何時發出的。伯文斯開發出的軟體可以自動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獲得的數據群中搜尋出來自高紅移星系的數據。伯文斯在加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是此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表示,他們為宇宙結構形成提供了一種量化的測量方法,因此能夠了解隨著時間的變化,小星系轉變成大星系的速度。據悉...
劉鳳山主要研究領域為星系形成與演化的多波段觀測研究、光學紅外天文圖像處理方法,並在超大質量星系的結構演化、星系團的搜尋與證認、高紅移星系結構性質方面均做出了系列性研究工作,其中關於“高紅移恆星形成星系結構性質”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年鑑》(ARA&A)重點引述。代表論著 1. Jiang, Dong...
有一種解釋認為:,發出光譜的天體因本身的物理狀態不同而產生紅移。例如由於星系那裡引力特別大,因此發出的光譜中紅移特別大,這叫做引力紅移。引力紅移是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之一。根據廣義相對論,當一個觀察者從遠離引力場的地方,觀測處在引力場中的輻射源發射出來的光的時候,譜線會向低頻方向移動,移動量與輻射源...
為了確認經由顏色選擇所估計的紅移,必須使用光譜儀進行後續的觀測。由於光譜測量,特別是高精度的光譜測量,以獲得紅移職校耗費許多時間,過萊曼斷裂技術篩選出候選者,已經大大提高星系紅移調查的效率。它們的遠紅外線發射對研究萊曼斷裂星系一直是至關重要的中心議題,可以更好的了解它們的演化以及恆星形成率。只有一個...
更深入地研究低紅移宇宙中:星系的大尺度結構分布,並用以約束星系形成理論;物質密度場,討論相應的拓撲結構;速度分布特性,討論其宇宙學效應。對較高紅移z=1處星系分布和特性進行初探:測量星系的成團特性,限制相應的星系演化途徑、恆星形成率等;構建高紅移星系群表;測量相應的物質密度場,並結合低紅移結果討論暗...
《紅移6類星體寄主星系的演化特徵》是依託北京大學,由王然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高紅移類星體為人們研究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和寄主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我們在毫米波段對大約40個紅移6(接近再電離末期)類星體的觀測表明,大概有30%的源有來自於寄主星系的塵埃和分子CO的輻射。我們在其中...
基於這個模型,我們將進一步對SPICA/SMI和SKA的觀測做出詳細的預言,同時研究紫外/光學分辨的高紅移星系的成團性來預言它們所在的暗物質暈的特徵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這一物理模型,使其能夠同時自洽地解釋紫外/光學和紅外/亞毫米的數據。結題摘要 理解星系的形成與演化、星系與活動星系核的共同演化,...
70年代隨著荷蘭韋斯特博克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WRST),德國埃費爾斯爾格100米望遠鏡和美國甚大天線陣(VLA)等設備投入運行,發現了活動星系核的射電噴流和視超光速現象。90年代亞毫米波觀測發現了高紅移星系。射電波段已成為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視窗。正常星系的射電輻射是熱輻射和非熱輻射兩種成分的混合。熱輻射主要...
(2)觀測發現長暴的暴發率偏離恆星形成率,恆星初始質量函式的演化可以解釋該偏離。考慮初始質量函式的演化,用伽瑪暴研究高紅移的恆星形成率。(3)預測由第一代恆星產生的伽瑪暴觀測性質。通過模擬高紅移伽瑪暴爆發環境的性質,計算第一代恆星產生的伽瑪暴的餘輝和光譜性質,提取餘輝光譜的金屬吸收線研究高紅移的星系...
研究領域 圍繞FAST的科學目標開展研究,主要負責大尺度星系HI巡天,與美國Cornell大學的ALFALFA巡天團隊合作利用Arecibo 300米望遠鏡的巡天數據研究星系中的中性氫、星際介質和恆星形成;也包括星系暈、星系際間物質,通過HI研究暗物質分布,高紅移星系、星系群和星系團的探測,HI吸收線的探測等。負責FAST工程科學部工作,...
單篇最高引用達255次。主要研究項目 暗能量觀測:基於大規模紅移巡天精確測量宇宙膨脹歷史和結構增長速率(2015-2019),973計畫(首席),科技部(2500萬元)理解暗物質暈中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2013-2017), 基金委重點項目,負責人(300萬元)大尺度結構和星系的形成及演化 (2010-2013), 基金委傑出青年(200萬元)
主要從事星系物理、星族合成、高紅移星系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已經發表SCI文章80餘篇,文章被他引2900餘次。2024年8月,中國科大天文學系蔣凝、王挺貴、孔旭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首個獲得光譜認證、且迄今證據最為確鑿的重複性部分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 TDE),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期刊《...
2.銀河系星際介質與恆星形成歷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16-2020);3.高紅移星系的形態和演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9-2011)。論文:Ye-Wei Mao ; Lin Lin ; Xu Kong, Internal Variations in Empirical Oxygen Abundances for Giant HII Regions in the Galaxy NGC 2403, The Astrophysical ...
建立高紅移萊曼截斷星系(LBG)和萊曼發射線星系(LAE)觀測樣本;研究高紅移星系的形成、演化、物理性質和星族成分;利用高紅移星系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再電離中後期星系的大尺度環境。4. 活動星系與超大質量黑洞 構建活動星系核與類星體大樣本;研究星系與大質量黑洞的協同演化,活動星系核與類星體的結構、能譜分布、...
星系中心區域恆星形成活動;星系核活動與星暴的關聯以及高紅移星系的形成與演化。學術成果 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金項目、天文聯合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點基金項目、以及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已發表相關SCI科研論文50篇。
萊曼-阿爾法發射線窄帶巡天以及積分視場巡天已經成為發現和研究宇宙早期高紅移星系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他們那篇論文成了這一領域的開山之作。在1969年的一篇論文裡,詹姆斯·皮布爾斯探討了星系角動量的起源,考慮了物質密度擾動場的角動量分布和潮汐力矩作用下的角動量演化,這篇論文成為星系形成和演化領域的一篇重要文獻...
此外,丁栗森還研究了高紅移系統中金屬豐度的演化,發展了證認吸收線系統的方法,通過分析類星體光譜是的吸收線系統,證明了高紅移星系的存在。通過元素豐度的測定和比較,揭示星系化學組成在百億年中的演化。社會評價 丁栗森教授治學嚴謹,在長期研究工作中形成並始終堅持自己創新、求實、開放的學風。他思想活躍,求新...
1. 緻密天體物理:主要研究伽瑪暴中心能源機制與分類、活動星系核中心巨型黑洞與噴流的關係 2. 相對論噴流輻射物理:主要研究伽瑪暴和活動星系中相對論性噴流的物質組份、輻射成份及其輻射機制等性質輻射性質、物質組份和輻射機制等 3. 伽瑪暴宇宙學:主要研究伽瑪暴的宇宙學性質,並以伽瑪暴為探針研究高紅移星系性、...
牛津大學科學家Niranjan Thatte認為這台光譜儀目前是望遠鏡的主力設備,有著易於校準和操作特點。歐洲極大望遠鏡的研發匯集了歐洲先進的科研機構,打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陸基望遠鏡主鏡面,未來歐洲極大望遠鏡將關注系外行星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原行星盤和行星形成機制、太陽系歷史、超大質量黑洞演化和高紅移星系的研究等。
陳建生與其他學者合作首次得到類星體吸收線光譜中Lya/Lyb的強相關,以及Lya/Lyg強相關的最好結果,從而確證了高紅移宇宙空間原始氫雲的存在;與同事合作通過分析類星體吸收線證明了高紅移星系的存在,並通過對元素豐度的測定和比較顯示出星系化學組成在百億年內的演化;在中國率先開展類星體物端稜鏡巡天,發現上千個類...
於是,在做了一些改進之後.他再次提出了穩恆態理論.認為在宇宙的演化過程中.不是存在著一次大爆炸,而是有許多小爆炸誕生。這些小爆炸產生了輕元素.並造成了星系紅移.至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霍伊爾的解釋是。這是星際間的金屬塵埃發出的輻射。有趣的是.霍伊爾雖然反對大爆炸理論,但“大爆炸”這個詞恰恰是他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