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的射電輻射

星系的射電輻射,星系在亞毫米波到數十米波波段的電磁輻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星系的射電輻射
  • 發現年代: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30年代早期,K.G.央斯基首次探測到來自銀河系的射電波,其來源在銀心(1933)和銀道面(1935)。20世紀50年代R.H.布朗等探測到仙女星系M31的射電輻射。1951年觀測到中性氫21厘米譜線。20世紀60年代發現了類星體和星際分子。70年代隨著荷蘭韋斯特博克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WRST),德國埃費爾斯爾格100米望遠鏡和美國甚大天線陣(VLA)等設備投入運行,發現了活動星系核的射電噴流和視超光速現象。90年代亞毫米波觀測發現了高紅移星系。射電波段已成為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視窗。正常星系的射電輻射是熱輻射和非熱輻射兩種成分的混合。熱輻射主要是恆星形成區(如旋臂上)的熱軔致輻射,在厘米和分米波段的頻譜為平譜Iν~ν−0.1。非熱輻射是相對論電子在磁場中運動(如超新星遺蹟)產生的同步輻射,頻譜為陡譜Iν~ν−1。這兩種成分可通過不同頻率的觀測,按其不同的譜指數予以區別。正常旋渦星系在5吉赫的輻射功率約為1022瓦/赫。高於此水平者稱為射電星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