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澀,性平。
功效
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活血祛瘀。
主治
用於治感冒,高血壓偏癱,咳、衄、便血,產後腹痛,崩漏,白帶。
相關配伍
①治嘔血,便血:高粱泡根二兩,苦蘵根一兩,積雪草五錢,紅糖少許,水煎服。
②治咳嗽:高粱泡根二兩,水煎服。(以上二方出《江西草藥》)
③治產後腹痛:高粱泡鮮嫩根三斤,切細,文火炒燥,再用菜油四兩,炒至油全部吸收後,再加黃酒半斤,燜數分鐘,炒熟,攤冷後貯藏備用。用時取本品四兩左右,水煎,沖紅糖、黃酒,早、晚空腹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④治感冒高熱,並治吐血:高粱泡根一兩,水煎,飯後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3]
⑤治肝硬化:高粱泡根60~90g。加豬肝250g,燉服,每星期服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根1.5~6g,煎湯。
炮製方法
秋季採挖,根洗淨切片,用菜油、水酒各半炒乾。
植物特徵
半落葉藤狀灌木,高達3米;枝幼時有細柔毛或近無毛,有微彎小皮刺。單葉寬卵形,稀長圓狀卵形,長5~10厘米,寬1~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面疏生柔毛或沿葉脈有柔毛,下面被疏柔毛,沿葉脈毛較密,中脈上常疏生小皮刺,邊緣明顯3~5裂或呈波狀,有細鋸齒;葉柄長2~4厘米,具細柔毛或近於無毛,有稀疏小皮刺;托葉離生,線狀深裂,有細柔毛或近無毛,常脫落。
圓錐花序頂生,生於枝上部葉腋內的花序常近總狀,有時僅數朵花簇生於葉腋;總花梗、花梗和花萼均被細柔毛;花梗長0.5~1厘米;苞片與托葉相似;花直徑約8毫米;萼片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全緣,外面邊緣和內面均被白色短柔毛,僅在內萼片邊緣具灰白色絨毛;花瓣倒卵形,白色,無毛,稍短於萼片;雄蕊多數,稍短於花瓣,花絲寬扁;雌蕊約15~20,通常無毛。果實小,近球形,直徑約6~8毫米,由多數小核果組成,無毛,熟時紅色;核較小,長約2毫米,有明顯皺紋。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低海拔山坡、山谷或路旁灌木叢中陰濕處或生於林緣及草坪。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活血調經,消腫解毒。主治產後腹痛,血崩,產褥熱,痛經,坐骨神經痛,風濕關節痛,偏癱。”
《福建藥物志》:“祛風活血。主治風濕關節痛,瘧疾,前列腺炎,痛經,產後瘀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