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從遠古時代至1500年前後的世界歷史;力求體現了吳於廑關於世界從分散走向一體的全局史觀,對世界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的內容有所加強,並將中國史納入世界史體系;通過縱橫兩個方面揭示世界從地區隔絕到形成統一整體的發展歷程及其規律,反映了近年來我國世界史學界的研究和教學成果;經我國高等院校使用多年,獲得歷史學教指委的推薦。台灣出版界已購得《世界史:古代史編(下)》繁體字著作權;《世界史:古代史編(下)》新編本(4卷)已列入“十五”國家級教材規劃,2004~2005年將出新版。《世界史:古代史編(下)》主要供高校本科教學使用,也是考研的重要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世界史:古代史編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422頁
- 開本:32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吳於廑 朱寰
- 出版日期:199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40047055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 亞歐大陸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形成
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的出現
兩個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滲透
第二節 亞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後果
亞洲東部遊牧民族的分布
秦漢時期亞洲東部的民族遷徙
匈奴西遷的經過
3至5世紀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南徙
唳噠人的遷徙
阿瓦爾人的西遷
第三節 歐洲民族大遷徙及其後果
羅馬周邊的蠻族
古日耳曼人社會
蠻族入侵羅馬帝國
西哥特王國的建立及其發展
汪達爾人的遷徙和建國
勃艮第人的遷徙和建國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東哥特人征服義大利
第二章 東亞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一節 唐代中國的高度文明
政治制度
社會經濟
思想文化
第二節 新羅統一後的朝鮮
新羅封建制度的發展
新羅王朝的衰亡
高麗王朝的集權統治
生產的發展
社會矛盾的激化和農民起義
外族入侵與高麗王朝的滅亡
第三節 日本
大化改新
律令制國家的結構
律令制國家的發達
律令制國家的動搖
攝關和院政
鎌倉幕府的統治
大化改新後的日本文化
第四節 越南
越南封建國家的發展
越南的擴張和蒙古的入侵
後黎朝時期的越南
第五節 儒學和佛教在東亞的傳播
儒學在東亞的傳播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在朝鮮的傳播
佛教在日本的傳播
第三章 南亞封建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笈多王朝時期的印度
笈多王朝的建立
超日王時期的強盛
法顯旅印
社會經濟的發展
封建因素的產生
文化方面的成就
笈多王朝的衰落
第二節 戒日王朝的興衰
北印度再次分裂
戒日王朝的建立
戒日帝國的征略
玄奘旅印與中印文化交流
權力的分散和帝國的衰亡
第三節 封建制的發展和印度教的興起
封建制的建立
封建依附農民和租稅
種姓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早期封建經濟的發展狀況
印度教的興起
文化和學術,
第四節 佛教在東南亞的傳播
佛教南傳的途徑
錫蘭的佛教
緬甸的佛教
暹羅的佛教
高棉和占婆的佛教
爪哇的佛教
第四章 阿拉伯帝國
第一節 伊斯蘭教的產生
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
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阿拉伯社會
伊斯蘭教的產生
阿拉伯半島統一國家的形成
第二節 阿拉伯人的擴張和阿拉伯帝國的形成
初期四任哈里發及其擴張
倭馬亞王朝的建立及其擴張
第三節 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經濟制度
倭馬亞朝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制度
倭馬亞王朝的滅亡和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制度
第四節 阿拉伯帝國的衰亡
阿拔斯王朝的苛政和人民起義
阿拉伯帝國的衰亡
第五節 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
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形成
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主要成就
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的歷史意義
第五章 東歐封建諸國
第一節 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廷
拜占廷初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性
查士丁尼的統治
查士丁尼的對外擴張
第二節 拜占廷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7世紀後的危機和封建制的形成
封建制的發展和聖像破壞運動
9至10世紀拜占廷的強盛
國內階級矛盾的加深和封建制度的確立
第三節 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
……
第六章 西歐封建社會
第七章 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
第八章 新興伊斯蘭教諸國
第九章 東歐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十章 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
第十一章 中南非洲和美洲
第十二章 亞洲國家的新變化 海上貿易的發達
後記
文摘
早在750年,阿拔斯王朝創建時,被消滅的倭馬亞王朝的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西班牙,在當地阿拉伯貴族和柏柏爾人支持下,於756年宣布獨立,建立後倭馬亞王朝(756-1492年),都科爾多瓦,故亦稱“科爾多瓦哈里發”。這是阿拉伯帝國分裂的開端。此後,帝國先後失去了對非洲各省區的控制。摩洛哥於788年、突尼西亞於800年相繼獨立;868年,埃及也脫離了巴格達政府,成立了圖倫王朝(868-905年)。阿哈默德·本·圖倫原來是奴隸出身的埃及總督,他據埃及而獨立,並把勢力擴展到敘利亞。
後記
本卷編寫分工如下(以章節先後為序):
第一章………………………………………………………朱 寰
第二章………………………………………………………孫義學
第三章………………………………………………………朱寰
第四章………………………………………………………孫義學
第五章………………………………………………………朱寰
第六章……………………………………………馬克矗彭小瑜
第七章………………………………………………………孫義學
第八章………………………………………………………哈全安
第九章………………………………………………………朱寰
第十章………………………………………………馬克矗、彭小瑜
第十一章……………………………………………………孫義學
第十二章…………………………………馬克矗、孫義學、劉光臨
在本書出版之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吳於廑教授生前曾審閱了本卷重點章節,並於1992年4月初在武漢會議上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在吳先生不幸逝世後,我們遵照他生前的意見又做了具體修改。齊世榮教授在百忙中審閱和修改全稿。